所以在韋珣將西南地區的親人接到臺島之后就首先給予了家族一部分金錢,讓大家伙集資籌錢創辦了幾個像紡織廠這樣輕工業,給他們一個生計的來源。就算不愿意參與輕工業的創辦的親族也幫他們在民墾公司安排管理崗位,年輕的統統勒令他們在政法學校、軍校學習知識。
這一切都是為了未來不必要的利益糾纏做分割,只有明確了這些工廠的所屬權,韋珣才不會為了以后的幺蛾子頭疼。
在占據長江以南,之前,韋珣打算暫時以一個軍閥的勢力構架存在。等到一統天下,把八旗貴族趕到蒙古草原吹西北風之后,正式建立一個君權國家。
韋珣不是圣人,也不是偉人。身為炎黃子孫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復興拋灑熱心付出自己的力量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生而為人,在情況允許的時候,自私一點為自己和家族著想一下無可厚非。
現在可不是辛亥之后那樣:民主共和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現在是君主集權統治盛行,是獨裁者的盛世。
韋珣可不想自己和家族辛辛苦苦奮斗了幾十年打下一個偌大的天下,然后民主共和把自己的辛苦所得交出去。他可不打算在國家元首的寶座上好好干到六七十歲,等自己駕鶴西去之后,自己的子孫靠著余蔭做個小官僚,或者掌控國家高層的官僚們為了抹去自己后代的影響力,直接被優待然后“被”泯然眾人。
誰還沒點私心不是?
當然,遍觀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家天下必定不能長久。所以韋珣的目標是自己在位期間進行有限的皇室獨裁,加大內閣權力,加大在不影響皇室地位的其他一切決議的民主化。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局勢穩定之后,將有限的皇室獨裁過渡到君主立憲制,進行虛君實相的政治體制。
而且韋珣理想中的皇室不會從國家稅收中獲取一分一毫,皇室想要獲得年金只有名下的企業,這也是韋珣為什么要明確民墾公司以及在建幾個重工業工廠的歸屬權的原因。
在以后,國家的是國家的,皇室的是皇室的。
其實在韋珣看來,虛君實相的君主的存在并不是洪水猛獸,真正的洪水猛獸實君主專制和獨裁,真正的洪水猛獸是君主的不作為或者越作為越起負面作用。
如同英吉利,日本他們沒有君主嗎?還不是成為發達國家?
所有的一切都走上了正軌,得益于十月輕易的擊退了清廷組織的“圍剿”,強悍的軍力讓這個年代不少正在苦思苦尋如何讓這個國家富強起來的人看到了一個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