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中小企業板成立;05年,股改。
當然這一切跟鄭德都沒關系,鄭德基金是2006年才成立的,而且一開始做的是信托。但是其實也有關,因為鄭德要是早成立幾年說不定早就跪了。那個上古蠻荒年代,被時代的大浪拍死的創投不知凡幾,能挺過來的是英雄。
即便如此鄭德這種土生土長的小基金在那個年代也沒什么存在感,因為05年前后基金已經開始大面積進場拓荒。有老虎基金、孫大圣等等外來者;也有土洋結合的紅杉;還有拿了直接變身本土創投的,高瓴是起步于耶魯大學的啟動基金,小康的主要投資者徐欣大姐那個年代就被稱為投資女王了,離開老東家創建了當代資本集團。
最近徐欣在IPO市場上的風頭一時無兩,零食消費三巨頭里投中兩個,三只老鼠已經上市,良品小鋪馬上也要IPO,今年的最佳投資人里大概鎖定三甲。
有這么多外來的和尚和本土巨無霸,鄭德小胳膊小腿的想要進階有多難呢?
不難,因為1999年開始籌辦的創業板,在2009年終于開板了。開板等于開飯,這波巨大的紅利中,任何一個小基金只要能夠吃到一個上市項目,立刻就能搖身一變上升一個臺階。
因此所需要的只是歐氣。
鄭德2006年成立的時候只是袁家一大家子手里都有些錢,于是決定一起辦點大事。那時袁苜才19歲,還在海外上學。袁敬32歲,海外學成歸來,喝了一肚子洋墨水,有米國投行的工作經歷,是袁家上下最能打的一個,因此被他老爹委以重任。
結果一年之后公司出現大變動,袁家痛失龍頭,袁敬臨危受命執掌這家剛剛啟航的基金,然后居然把寶壓在那個時候看起來完全沒有任何希望的初創企業身上,鄭德也從信托逐漸轉型為PE/VC機構。
所謂VC就是早期的風險投資,靠拍腦袋砸錢,而PE意味著看財務指標投資,相對而言投的都是比較成熟的企業。當初袁敬上位的時候袁家里邊也不是沒人覬覦總裁的位子,甚至不少人指責他的決定草率,但是投資行業有個重要的特征——
有限合伙人LP只要有錢就行了,負責出錢,而GP雖然名為普通合伙人,實際上要管理基金,對資質有很高的要求。是否有業績口碑,是否充分專注,有沒有獨門絕技等等,如果這些都沒有,最少也得有工作經歷和學歷,這些都是袁家只擁有現金的人達不到的。
結果袁敬歐皇附體,才三年的時間,一些早期被投企業剛夠上市標準,很多項目從募資到成熟最快也要三年,然而創業板正好開板了。于是本土創投企業迎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爆炸性增長,鄭德投了幾十家創企,開板前兩波里就投中了網宿科技、賽為智能和藍色光標。
不止是鄭德,很多PE/VC都發了,一夜暴富的神話傳遍大河兩岸,不參與PE就是落伍的年代正式到來。
那個時代是變態的,所有的有錢人都瘋狂了,隨著創業板一聲鑼響,無數PE資金被匯集起來追投Pre_IPO項目。本土創投們苦熬多年終于等到這一天,然后發現臥了一個大槽,市場生態突然變了,什么價值投資不價值投資的?
很快,GP丟失了決定權,投什么的權力被LP也就是出資人們強勢拿走,GP們的工作變成了募資,找錢的能力成了衡量私募基金的唯一指標。然后,以LP們的投資眼光當然是不考慮什么企業成長性之類的,能否IPO才是唯一標準,市場上年度凈利潤超過3000萬的項目被手里有錢的PE機構瘋狂追逐。
但是Pre_IPO這么好的事情肯定是稀缺資源,所以關系和人脈成了第一位的,而不是投資的專業性。這是僧多粥少的必然結局,向下傳導的結果就是擬上市企業的估值水漲船高,甚至在上市之前就達到20倍市盈率,但機構們還是需要搶,才能搶到份額。
鄭德當時因為袁敬在2007年的一個草率的決定在2009年后賺了個盆滿缽滿,單項目數十倍的投資回報率,相當于站在風口上的豬。而且隨著創業板不斷擴大,這三年內投資的企業還有陸續上市的,鄭德逐漸混進國朝范圍內中型基金的圈子,發起募資的時候,二三十億的規模還是有把握的。
但是在這個時候他慫了,別人貪婪我恐懼,這一慫,慫出了歐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