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調職的命令之后,王粲一度是無法思考的。
盯著調任詔書看了很久,王粲回過神來,想了想自己之所以會被調職的原因。
若要讓他自己覺得,最大的原因顯然是因為沒有斗過棗祗。
雖然沒斗過棗祗以至于顏面掃地的事情讓他自己也覺得很沒有面子,但是他沒想到郭瑾會那么干脆的把他調離了財政部尚書的職位。
財政部尚書那是重要的實權職位,國家的大管家,權力很大。
算術堂堂主雖然也是高官編制,可以決定科舉考試中數學試題的內容,身份還是財政部的高級顧問,可以出席財政部重要的聯席會議,提出自己的建議……
但是又如何能與財政部尚書相提并論呢?
一個提建議的顧問,一個做決策的尚書,哪個更重要,是人都能分辨出來。
這個消息來得十分突然,王粲的部下們也集體懵了,不知道這是什么情況。
但是皇帝的圣旨已經下達,吏部的任命文書一同時下達,打了王粲一個措手不及。
至于新任財政部尚書的人選,郭瑾也已經通過吏部發出了公示——調任原涼州刺史呂虔擔當新任財政部尚書。
并且還調任原雍州刺史毛玠為財政部右侍郎。
一口氣調動了兩個州刺史進入中央接管財政部——還都是西北革新派立場的州刺史,財政部被這兩個州刺史接掌,用意實在是太明確了。
隨后郭瑾外放內閣群輔之一的李嚴就任涼州刺史。
外放原財政部右侍郎劉球就任雍州刺史。
另外,郭瑾還提前宣布了另外的任命。
在西北三府二州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罷免、平調、升職行動。
一些立功的官員有些從地方官轉任中央官,有些從縣令升職到郡守,有些從吏員進階為官員。
還有很多因為在經濟危機中表現不佳被罷官,甚至還有被問罪的,失去官職成為平民,還要面臨牢獄之災。
一批人上,一批人下,根據這次在經濟危機之中的表現,郭瑾很容易就做出了判斷。
剩下的空缺就被郭瑾調任官場新人們奔赴西北填補,一批剛通過科舉考試和觀政期的新人官員被廣泛調往西北擔任基層職位,拎起西北的基礎行政。
西北官場經過這一次的經濟危機之后,被郭瑾集中精力,該換的都換了,該升職的都升職了。
而最引人矚目的除了雍涼二州刺史的調任之外,還有西域三府都護的調任。
鎮西都護府都護曹昂年底任期滿后,調任中央,進入內閣擔任內閣輔臣,專門負責與財政部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