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想打仗,但老天作證,如果我們參戰,
我們有得是軍艦,我們有的是人,我們有的是錢。
我們以前就和這頭熊交過手,只要不列顛一息尚存,俄國佬就不會擁有君士坦丁堡”
這是1865年倫敦街頭音樂廳中充耳可聞的歌聲。
10年以后沙俄帝國又再次充滿巴爾干半島,這一次亞歷山大二世聰明多了,不再自己單干。
除了剛剛在7月初拿下比薩拉比亞地區外,亞歷山大二世暗地早已準備好支持當地不滿奧蒂曼帝國統治的反對派人物和團隊,于是在1865年7月15日之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等三個奧斯曼帝國省份同時發生了起yi。
奧斯曼帝國措手不及情況下,于是顧不得北邊沙俄的入侵,只能夠先后派出大軍鎮壓臨近地中海的這三第。
這為沙俄帝國了插手的機會。
于是在7月20日完全占領了比薩拉比亞后,沙俄帝國以反對奧斯曼帝國鎮壓這三地的手法不滿,同時還有新起義的摩爾達維亞的反對派人物的求救信為由,沙俄帝國正式宣布向摩爾達維亞派出軍隊,防止奧蒂曼帝國可能會對摩爾達維亞人的bao力鎮壓。
當奧斯曼帝國剛剛鎮壓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地的,正要向北方的保加利亞前進的時候,保加利亞地區卻是在沙俄帝國的武裝下嘩變了。
奧蒂曼帝國于是又再次只能夠跟保加利亞武裝軍進行戰斗,而就跟看著自己的敵人在自己身上割肉那般,奧斯曼帝國的軍隊被阻止在了保加利亞南方,而北方則是沙俄帝國的軍隊在羅馬尼亞前進。那感覺太痛苦了。
而西部的波斯尼亞我的奧斯曼軍隊又因為隔著匈牙利,無法對北部的羅馬尼亞形成有效的支援,于是當7月底最后一天到來的時候,沙俄帝國幾乎占領了羅馬尼亞的近半領土。
到了這個時候,歐洲各國開始臉上變色了,特別是英國和奧地利帝國,沙俄軍隊的每天的進步,都是在兩國的心臟的一次針扎。
兩國都害怕沙俄在巴爾干半島的坐大。
所以當沙俄開始向塞爾維亞以及黑山進行武裝,準備把保加利亞做的事在這兩個公國上演的時候,奧地利帝國急忙進行調停了。
英國也把自己在地中的艦隊開到了黑海上進行游伐。
試圖給奧地利的調停制造緊張的氣氛,讓沙俄帝國明白已經夠了,英國和奧地利的忍耐限度到了極限。
隨時準備戰大戰爆發。
不過亞歷山大二世可不是輕易放棄之人。
1865年8月3日,沙俄帝國表態不會重蹈1856年沙俄帝國慘敗的重蹈覆轍,希望國民支持沙俄帝國在巴爾干半島目前實行的資源武裝的那些反對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