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同的是,哈魯斯一邊命令收緊陣型,一邊借助上風向的優勢緩慢的向大艦隊貼近,而李明勛的命令則很簡單,收攏陣型,準備對決。
一直到這個時候,雙方的差距顯現出來,大艦隊接下來的戰術動作讓哈魯斯在內的荷蘭海軍將官全部傻了眼睛。
用了兩刻鐘的時間,大艦隊完成了隊形重整,原本的陣位序列仍舊沒有變,只是戰列艦的緊密程度遠遠超出了荷蘭人對戰列線陣型的理解。
在調整過后,大艦隊三十一艘主力艦長度不過三點三海里,也就是說,每艘船只占據二百米長度的陣位,要知道,瑞獸級戰列艦的火炮甲板雖然只有五十米長,但是加上前后艙室、船艉樓、船舵和斜刺天空的船艏斜桅,達到近七十米,也就是說,每艘船之間相距只有一百三十米,這還不到一鏈距離。
一節等于一海里等于1850米等于十鏈,一鏈等于185米
這是可怕的密集程度,密集到哈魯斯都不敢相信,在這個戰列線戰術還在摸索的時代,哈魯斯為代表的歐洲海軍將領還都以為所謂戰列線就是排一排,但卻沒有想到,還能排這么緊密,合眾國海軍就不怕撞船嗎
實際上,大艦隊有如此緊密陣型的原因并不僅僅在于訓練,還在于有實力作為基礎,大艦隊之中包含了兩種戰列艦,兩種主力艦,一種巡航艦和一種武裝商船和兩種蓋倫船,看起來五花八門,但實際上還是有船型可以依據的,這與荷蘭艦隊那種雜七雜八的艦船相比,整潔多了。
天下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巴達維亞艦隊也沒有相同的兩艘船
合眾國海軍中,同一船型中,排水量差距不會超過一百噸,如果不考慮旗艦的話,排水量差別會在五十噸之內,而且,大艦隊之中多數都是專業軍艦,多數水手也都是專業的海軍水手,與巴達維亞艦隊那種商船水手為主,另抓壯丁加強的情況完全不同。
除了艦船質量和船員素質,速度與戰術也是重要的原因,臨近中午,又逐漸遠離爪哇島,風速略微有些降低,張開全帆裝之后,大艦隊速度在三點五節左右,剛剛走出低速區,這是最舒適的作戰速度,也是船員們最適應的。當然,李明勛的戰術也很重要,他要的就是戰列線對射,不想轉向、不想突擊、不想接舷,既然不會變換陣型,那就不會留下機動空間了。
大艦隊陣列密集帶給荷蘭人的可不只是震驚,還是作戰的無可奈何,首先,號稱擁有世界最多最嫻熟水手的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可沒有玩過如此密集的陣型,更別提這支艦隊中充塞了許多臨時招募、抓捕甚至誘騙來的水手,實際上,在從巴達維亞出發前,登上這支艦隊的人,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暈船,否則根本找不到足夠的人,畢竟不是本土,把所有歐洲人和歐洲后裔塞進船里也不夠。
在三點三海里的戰列線上,大艦隊擺開了三十一艘船,而巴達維亞艦隊呢,在調整之后,也只是擺開了十八艘,哈魯斯再次命令艦船收攏,也只是讓二十四艘船進入了這個火力對射區間,如此,巴達維亞艦隊艦船數量優勢發揮不出來,無論你有多少船,限于射擊角度和射擊距離,能加入對射的就那些船,船不如敵人多,炮不如敵人強,防御不如敵人堅固,那如何能取得勝利呢
而李明勛下達了下一個戰術命令,則讓哈魯斯徹底絕望,甚至有了避戰的想法,這個命令就是全帆全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