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戰列線對陣,戰列艦只會升起少部分的船帆,特別是在紳士般決斗的對轟階段,只會升起三根桅桿的中帆。一來,戰列艦決斗不需要太高的速度,速度快了,命中率低,二來,大部分的水手要去火炮甲板操炮,一門火炮需要九到十五個人,再刨去不參戰的軍官、匠人、陸戰隊員,甲板上能操帆的人不多也不敢太多,實在是太危險了,當然,張開更多的帆就更有可能的遭遇打擊,沒了船帆就失去動力。
但是李明勛就是違反戰列線戰術的鐵律,要求全帆前進,原因無他,就是進一步把巴達維亞艦隊逼入劣勢。
大艦隊雖然船少,但陣列密集,哈魯斯想要突破戰列線就很困難了,想要取勝,唯一的辦法就是包夾,讓前衛轉向或者后衛加速,前往大艦隊的右舷,火力夾擊或者索性接舷,都可以獲得優勢。
但大艦隊加速之后,這一戰術也沒有了優勢。
駛往赤道無風帶的雙方艦隊將會面臨風力越來越小的境地,風力弱,速度自然就慢,這對主動進攻的一方本就不友好進入陣位速度慢,要遭遇多輪炮擊,而巴達維亞艦隊在平均速度上,也低于大艦隊,畢竟這支艦隊中有太多的大肚子貨船,貨船本身速度就慢,帆裝更是簡易,可以看出,很多東印度大帆船的縱帆都是臨時改裝的,更可怕的是作為動力來源的橫帆。
與戰艦上,最少上中下三層橫帆,多則四層橫帆頂帆,但一般海軍官僚不承認,在術語中沒有頂桅,只有旗桿,但因為頂部氣流穩定,所以海軍多有頂帆使用橫帆帆裝不同,商船的橫帆帆裝都很簡易,許多遠洋航行的帆船上,只有上下兩塊橫帆,東印度大帆船也是如此,究其原因,商船和軍用船就不是一類船。
大部分的遠洋商船,在公海大洋上的航行狀態是,升起前桅和主桅各一道橫帆,留七八個水手和舵手看管,其余人在艙內睡大覺,在順流且天氣好的時候,遠洋商船甚至不靠帆只靠浪前進。
這樣的工作狀態,商船的帆裝怎么會好呢這就造成,以武裝商船為主的巴達維亞艦隊的速度遠不如大艦隊,而大艦隊現在全速航行實際并未全速,而是根據木桶原理,以艦隊中速度最慢的,也就是自由貿易級最高速為準,巴達維亞艦隊速度跟不上,后衛艦隊如何轉向包夾,而雙方幾乎是同時轉向,大艦隊也沒有機動,導致巴達維亞艦隊的前衛艦隊并不比大艦隊突出多少,所謂轉向包夾,那就是直接撞在大艦隊前衛艦的炮口上。
哈魯斯陷入了兩難境地,打又打不過,跑也跑不了,一時手足無措。
在巴達維亞艦隊進退兩難的時候,李明勛下令艦隊左轉向,貼近敵艦,為了避免破壞嚴密到敵人無從下口的陣型,轉向的角度非常小,基本保持了陣型的完整,所以,一直到午時末的時候,已經接觸小半天的中荷艦隊才發出了第一聲炮響。
第一輪縱射由大艦隊中的七艘戰列艦率先打出,在距離一千二百米之時,七艘戰列艦下層火炮甲板上的炮門全部打開,已經裝填完畢的海軍三十二磅艦炮開始縱射,這是世界海軍最強火炮,在第一輪射擊的時候就取得了不錯的戰果,爪哇海戰也正式打響新新電腦版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開,老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會打不開的,請牢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