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李明勛抵達了華城,也就是原先的北大年,這里仍舊作為合眾國南華行政長官區的行政中心,隨著兩洋公路的貫通和海洋貿易的發展,華城已經是擁有一個二十萬人的大城市,在南洋也是數得著的。
南華這些年來一直以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和錫礦開采為主要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速度相當快,南華行政區的國民團體超過了七十萬,但整個區域內的人口卻多達一百二十萬,其中漢人已經占據這里三分之二的人口,而更多的人則是來自中南半島上前來謀生的各族,也就是南華最負盛名的外籍勞工團體。
李明勛原本計劃在華城停留一到兩天,稍稍了解一下這個合眾國的重要海外領地,也算是表明一個態度,但一登陸華城,便是遇到了一個久違的老友,沈達春。
沈達春是李明勛多年好友,又是沈猶龍的兒子,沈猶龍對李明勛有知遇之恩,李明勛愛屋及烏,對沈達春一向很尊重,當初九龍殖民公司設立,公司股東中,瓊藩、順軍和惠藩是三大派系,另有大大小小十幾個軍閥,需要一個人把他們捏合在一起,這個人還要在合眾國有影響力,沈達春便是被邀請出山,一直擔任九龍總督一職。
有沈達春在,李明勛不得不在華城多呆幾日,了解一下九龍公司的現狀。
與在婆羅洲及周邊島嶼大刀闊斧進行擴張的婆羅洲公司不同,九龍公司的殖民范圍依舊局促在湄公河三角洲這一區域內,但經過了十年的拓殖,已經是今時不同往日,這家殖民公司是合眾國內擁有國民和公民團體最多的殖民公司,特別是在遷界禁海時期,九龍開發公司通過官方和私營的方式,往婆羅洲移民了近四十萬,讓其治下的國民一躍達到了如今六十萬的規模,而其目前還統治著近百萬的高棉人,在人口方面,已經相當于合眾國的一級行政區。
九龍能得到如此規模發展的原因大部分歸功于糧食貿易,從社團階段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二十年,合眾國已經是一個擁有一千七百萬人的大國,合眾國在大陸的閩浙兩省都不是什么產糧區,而臺灣、呂宋和南華要么是人口聚集區,要么大量種植經濟作物,而合眾國本身又是一個以貿易為立國之基的國家,大興貿易、工坊工廠和種植園,導致城鎮人口占據了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強,而且國內的釀酒、畜牧業也是規模巨大,導致目前合眾國每年至少缺一千五百萬石的糧食。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大約相當于能養活四百萬合眾國國民,當然,這是因為合眾國國民擁有價格低廉的海產、油棕、畜牧產品作為營養補充,如果按照大陸的水準,可以養活七百萬人。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合眾國的糧食缺口一直由南洋來補充,一開始是暹羅、真臘和安南,到了立國之后,水熱條件最好的爪哇地區,特別是馬打藍王國成為了合眾國的最大糧食方,巔峰時期,合眾國每年從馬打藍進口六百萬石糧食,那個時代,每年有兩千多艘大小船只運載糧食抵達合眾國的各個港口,中荷戰爭結束,一切都改變了。
中荷戰爭結束后,荷蘭人迅速剿滅了馬六甲以東的英國人,并且在印度洋上大舉進攻,很快就取得優勢,等歐洲本土停戰的消息傳來,兩個殖民公司選擇了停戰,而在解決了海上威脅之后,荷蘭人迅速組建陸地力量,對付臥榻之側的馬打藍蘇丹國,馬打藍因為在圍攻巴達維亞堡中失敗,且蘇蘇胡南阿芒重傷死亡,年幼的蘇丹被首相架空權力,也導致國內內亂。
馬打藍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荷蘭人本就陸戰能力不強,很快雙方就僵持住了,但馬打藍感受到了來自海上的威脅,直接封閉了爪哇沿海,禁止所有的船只和國民出海,雖然目的是封鎖荷蘭人,但卻給合眾國造成巨大的傷害。
在兩年里,合眾國只得大量從戰略儲備倉庫之中拿出糧食來平抑國內高企的糧食價格,在戰略儲糧庫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是九龍公司解決了合眾國糧食危機。
九龍平原所在的湄公河三角洲,表層土地是千百萬年以來植物腐爛形成的腐殖質,上游不斷有泥沙匯聚,土地異常肥沃,即便是剛剛開墾出來的土地,隨便種植一下,每一季產量都會超過一石,而已當地的水熱條件,一年可以生產三季,也就是,一畝地最少就畝產三石,達到了江南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