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伊特爾根本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英國人站在了合眾國那邊,此次對馬德拉斯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出手也沒有國內的授權,他的決斷來源于兩點,一個是自己的判斷,第二也是勝利的渴求。
在奧蘭治堡的時候,德魯伊特爾就不斷給馬德拉斯的諾頓送去信件,要求他將主力的艦船派遣到奧蘭治堡,與歐洲聯合艦隊合軍,但諾頓都是巧妙的拒絕了,他以英國東印度公司尚未暴露身份為由,提出繼續在馬德拉斯進行正常的商業活動,為歐洲聯合艦隊精準的情報,那時起,德魯伊特爾就已經懷疑了英國的立場。
但是得了一套毫無證據他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找出證據,只能選擇突襲馬德拉斯,直接用武力的方式控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原因很簡單,合眾國海軍的實力放在那里,聯合艦隊想要戰勝這個對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那十幾條船是不可或缺的。在已經懷疑了東印度公司的立場之后,德魯伊特爾不敢冒險,失去英國東印度公司那十幾條船意味著勝率在下降,而如果這十幾條船投入到合眾國海軍的麾下,那么結果是必敗的。
可以說德魯伊特爾為了打勝仗已經是無所不用其極,但他終究還是小看了諾頓這位英國的老爵士。
諾頓可不是倫敦那些出身高貴的紈绔貴族,不到五十歲的他有三十多年的作戰生涯。在生生死死之中鑄就了諾頓堅韌不拔的精神,所以在荷蘭人控制英國船隊之后,諾頓并未屈服,他沒有按照德魯伊特爾的要求,命令馬德拉斯城堡、港口、炮臺等守軍放下武器投降。德魯伊特爾得軟硬兼施也無用,他只能派遣諾頓的副手去去傳遞命令投降,但是卻被馬德拉斯的守軍給拒絕了。
德魯伊特爾沒有辦法,只能選擇恩威并濟的方式,他一面給馬德拉斯的守軍開出了各種優渥的條件,一面把所有歐洲聯合艦隊的艦只全部展示在了馬德拉斯港口之外用于震懾馬德拉斯內部的抵抗力量。
震懾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大部分的英國人選擇了投降,殺死了馬德拉斯總督府所在的圣喬治堡的將軍。
但并不是所有高傲的英國人都愿意像尼德蘭人投降,有部分英國商人和英國本土來的士兵、軍官選擇抵抗,他們沒有實力對付歐洲聯合艦隊那幾十艘戰艦,但是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奮斗多年的堡壘落在敵人的手中,所以他們選擇了破壞。
英國人燒毀了港口倉庫碼頭上的東西,甚至破壞了一些船只,然后逃往大陸深處,德魯伊特爾根本沒有追擊的打算,登陸之后的荷蘭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救火,聯合艦隊是來補給的,不是來攻掠的。
經過了西風帶的撕扯,抵達毛里求斯的聯合艦隊,看到的是被橫掃一空的毛里求斯島。而在橫跨了印度洋之后,整個艦隊的狀態很差,迫切需要得到補給,不光是糧食食品和飲水,還有修復戰艦所用的船帆,鎖具,木板等,英國人的破壞讓補給和修補的效率降低,更重要的是諾頓的反抗讓聯合艦隊,在馬德拉斯停留的日子不是三天而是變成了十天。
馬德拉斯距離和中國在印度洋上最近的距離近錫蘭島的亭可馬里不到三百海里,正是西南風正盛的季節,英國人的通報船每小時可以航行六節左右,這使得他們從馬德拉斯前往亭可馬里報信也不過需要兩天左右的時間。
德魯伊特爾不知道諾頓早就派出了通報船,但他并不擔心來自廷可馬里的威脅,因為在從毛里求斯趕到馬德拉斯的時候,德魯伊特爾曾經派遣船只偽裝成商船,偵查了k亭可馬里,軍港之中并沒有什么主力艦。
事實上。歐洲聯合艦隊已經很早沒有合眾國海軍艦隊的確切消息了,自從荷蘭艦隊和西班牙艦隊從各自的母港消失之后,中國的艦隊也消失不見了,在德魯伊特爾執掌奧蘭治堡的時候,他最大的擔心就是中國艦隊忽然出現在奧蘭治港的外海,襲擊自己的艦隊。
一年多以來,沒有人確切知道中國艦隊的位置,各國派遣的偵察船和收集自商船的消息,也只是證明和中國海軍艦隊的主力并未出現在中國控制的主要港口,諸如檳城、新加坡、文島港、華城,都沒有中國海軍艦隊的消息。
按照德魯伊特爾的判斷,合眾國海軍艦隊應該埋伏在巴達維亞附近的島嶼,因為在那里可以控制馬六甲和巽他兩條水道,用輕型艦艇封鎖這兩條海峽,在確定了聯合艦隊的蹤跡就可以進行堵截、圍剿。
事實上德魯伊特爾判斷的并不錯,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海軍艦隊確實部署在這個區域,一般都在婆羅州南部海岸線的小港口內。那里風平浪靜,少有惡劣天氣而由婆羅洲公司對艦隊進行補給也可以減少一些被發現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