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不,大議長閣下,我想你誤會了,我震驚并非因為這個問題,而是震驚于您對中英戰爭缺乏了解。冒昧的問一句,您是否認真看了宣戰書,又是否見到了裕王殿下派去倫敦的特使”約瑟問道。
“當然,我看過,我也在國王那里見到了那位特使。”
“不應該呀,如果您做到了這兩點,怎么還會認為英格蘭與聯合省唇亡齒寒呢”約瑟依舊無法理解。
海因修斯臉色不悅“你是在懷疑我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嗎,還是懷疑我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你很不禮貌,約瑟先生如果需要,我可以把宣戰書上那一百多個字寫給你看,還可以向你復述我與國王會見特使時說的話,雖然已經過去了七天,我仍然記得很清楚。”
“一百多個字不不,海因修斯閣下,宣戰書我看過,事實上我親眼看到裕王殿下的侍從寫的,宣戰書確實字不多,但還有一份附件,可是有上千字,您看過沒有,那是裕王殿下制定的戰爭規則。”約瑟解釋說。
可是沒有讓他說完,一臉懵逼的海因修斯問“什么附件,什么戰爭規則,我怎么全都不知道。”
約瑟完全不敢相信的樣子,說道“我真的難以置信,威廉殿下會有如此的失誤,或者說您并非他信賴的人,他為了英格蘭,想要犧牲聯合省。”
“你究竟在說什么,約瑟先生,你要把話講清楚。”海因修斯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想起來,自己見到中國使者是在國王會見了很長時間后,期間國王還讓議會的代表先進去了,而自己進去后,與特使也沒說幾句話。至于附件,他完全不知情,假如附件存在,假如上面內容重要的話,威廉國王隱瞞,就是為了利用自己。
帝國向英國的宣戰理由有兩個,其一是英國國王繼承問題,但英國認為,假如帝國不承認威廉三世與瑪麗共同擔任英國國王,應該一早就不承認。而實際上,威廉三世登基之后,帝國一直沒有明確支持,也沒有明確反對,無論是里斯本的駐歐大使還是負責歐洲部分外交的西津行政長官裴元器都是這個態度。
這次宣戰就是以帝國接觸了被廢國王詹姆斯二世后,認為其并無大不妥之處,反倒是威廉三世,以女婿奪岳父之位,實難接受。
而第二個宣戰理由更讓英國人無法接受了,那就是卻敵號事件,蘇靖率領的鐵甲艦隊擊沉了英國派遣到印度洋的私掠船卻敵號,拿到了很多證據,帝國認定,英國撕毀協議,故意破壞帝國在東方的秩序,挑戰帝國權威,因此宣戰。
而宣戰書上所說的協議是在帝國十八年的時候,中國、葡萄牙兩國和英、荷、丹、法、瑞等國東印度公司、東方公司在檳城簽署的檳城協議,協議規定上述各方勢力要和平共處,不得隨意發動戰爭和對立行為。檳城協議實際上剝奪了除卻葡萄牙之外,各國東印度公司在開普敦以東的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西岸進行殖民擴張的權力。
因為帝國已經在這片區域內建立了自己的外交體系,各國和各方勢力實際上已經成為帝國的藩屬國、盟國或者建交國,任何一方對這些國家殖民就是對帝國宣戰,而且規定海上也不得開戰私掠行為,不然以海盜論處。這直接讓各國東印度公司從殖民公司轉變成了貿易公司,除了打一打海盜,已經沒有了敵人。
檳城協議的實質就是各國承認帝國在開普敦以東海域獨霸的地位,之所以能得到各國承認,雙方的實力差距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政治手段了。
各國都是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簽署的協議,反正各國在開普敦以西的利益都是被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壟斷,只要東印度公司同意也就算了。可問題是,荷蘭與英國兩家東印度公司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