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測試,九十磅酒瓶炮使用標準發射藥時,在一百五十米的距離上擁有三百五十毫米到五百毫米標準橡木板的穿甲能力。如此大的誤差還是因為加工能力的差別導致。實際上,就是根本無法保證開花彈能在敵艦內部爆炸,原因就在于,其使用的金屬圓盤引信只有一秒到五秒五個定時刻度,而開花彈的出膛速度超過了三百米每秒,以現在的引信能力根本做不到穿甲后爆炸,而其余引信,比如觸發引信,就算不考慮不安全的問題,也只是炸船殼罷了,效率更是低。
為了保證其發揮作用,張伯謙根據開花彈的引爆機制與鐵甲艦的能力,制定的專門的炮術安排,即在盡可能貼近的情況下,讓火炮以俯角,轟擊敵艦的第三層甲板與水線之間的位置。按照張伯謙預測,從這里射入,炮彈首先要擊穿超過八十厘米厚的船殼,然后進入火炮甲板下層的艙室,這里是堆放各種物資的地方,且不說直接命中彈藥庫,就是命中一大堆的咸肉和干餅,都可以讓開花彈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爆炸。
造成火災只是次要的,還可以震動船肋,制造縫隙漏水。以這個時代的采光能力,水線以下的艙室漏水光是發現就很困難。假設沒有射中那些裝滿物資的箱子,直射下去,也會擊中貨倉甲板,這層甲板并不厚,射穿之后就直接進入了底倉,如果在這里爆炸,傷害的就是龍骨、船底等關鍵部位,制造的傷害更加大。
事實證明,張伯謙的炮術非常有效,只不過并非是以張伯謙想象的那種方式奏效的。張伯謙這類炮術軍官也就在數學上有些造詣,至于物理學能科學門類就不行了。實際上開花彈射穿船殼之后,根本就沒有射進底倉,而是在接觸到貨倉甲板后直接反彈而起,又碰到了下層火炮甲板又落下,繼而翻翻滾滾,一路撞到另一邊的船殼才停下,而這里,仍然是水線以下的部分。
一排排的開花彈被擺在了大炮旁邊,這是違反海軍作戰條例的行為,但現在無人擔心,從開戰到現在,不列顛尼亞號還沒有擊穿鐵壁號哪怕一發,考慮到熔巖炮彈引發的火災,現在的更是火力衰弱。
這些開花炮彈每個都好像戴了博士帽一樣,圓滾滾的炮彈上拴著張伯謙發明的木塞子,為的就是在俯角發射時,炮彈不至于滾出來。每個炮彈都定好了時間,分別是兩秒或者三秒,因為誰也不敢保證哪一種會奏效。在炮彈塞進去后,也是用推彈桿敲擊保證塞住,這個時候,金屬圓盤引信的優勢就顯現出來。
相比于木質信管,金屬圓盤引信更堅固,不用使用彈托,也不需一定要引信朝外。相反,金屬圓盤引信朝著發射藥,還會讓引信點火概率增加不少。而六十磅的炮彈也足夠輕,站在小凳子上的炮手兩個人配合就可以塞進去,而不用使用滑軌、吊鏈等工具,這使得開花彈成為了九十磅酒瓶炮發射速度最快的炮彈,一分半就可以打一發。
轟轟轟
炮擊聲此起彼伏,在鐵壁號上響個不停,而且炮聲越來越密集。那些出膛的炮彈閃爍著火星,在潮濕的空氣中劃出一道淡淡的煙跡,然后射穿了水線上的船殼,繼而在貨倉甲板與火炮甲板之間折射反彈,最終落在各類物資中間或者滾到另一邊的船殼,然后發出一聲聲的沉悶爆炸。
在整個炮擊過程中,六門大炮共計發射開花彈超過五十枚,鐵壁號上的官兵合計觀察到超過十四次的爆炸,這是難得的高成功率,實際上爆炸的次數不只這么少,只不過威力實在是太小,又都是發生在內部,很難觀察到。
貨倉之中的備用帆布、木箱、木桶等生活物資相繼被點燃,而真正造成巨大傷害的還是那些在船殼附近爆炸的開花彈,劇烈的爆炸讓船板松動,肋材錯位,開始大量進水。一開始,不列顛尼亞號還沒有發現這些進水,一直到舵手發現不列顛尼亞號的速度越來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