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海軍和陸戰隊可以從海上突襲魁北克,不至于受到騷擾,海外事務部在戰前就大規模動員大西洋城的捕撈公司、航運公司大規模雇傭法國員工,直接導致了貝倫伯爵計劃里的兩千民兵損失了大半,甚至連發放的武器都沒有被領完。
魁北克是帝國商人合法貿易的城市,周圍的村鎮也都參與紐芬蘭附近鱈魚捕捉,對帝國商人和軍隊是比較了解的,根本不相信貝倫的宣傳。
而內陸地區的村鎮據點雖然因為毛皮利潤被搶奪,比較仇視,但也大規模投降。
這主要與易洛魁人有關,駱飛說服了易洛魁聯盟加入戰爭,蘇衛華的計劃是雇傭三百到四百人就可以了,除了當向導,也可以作為叢林戰士兵,倒是易洛魁人可以加入后勤部隊。
可是,遠征軍給的薪餉和物資實在是太誘人了,易洛魁聯盟直接要求兩千名士兵加入戰隊,被拒絕后,易洛魁聯盟自己組織軍隊進入法國殖民地,襲擊法國人的據點。
法國那些村鎮、據點看著拿著火槍的易洛魁戰士蜂擁而來,一邊抵抗一邊聯絡貝倫總督尋求援助,在得不到援助之后,他們只能向遠征軍投降,原因很簡單,這些法國人根本不敢接觸易洛魁人,這些家伙可是割頭皮的好手,而且打起來,不管老弱婦孺,一并殺了。
雖然貝倫伯爵宣傳中國人會殺人,虐待俘虜,強奸俘虜,搶掠錢財,侮辱宗教,但與易洛魁人相比可是要好的多。
而法國人大規模投降的原因還與當地的天主教會有關,蘇衛華本人都沒有想到,海外事務部竟然直接說服了耶穌會配合遠征軍行動。
幾位海外事務部的宗教專員拿著一些書信文件,前往各地教堂,就說服了耶穌會教士協助,這些教士出面,法國人最后的抵抗也消失了。也知道導致了遠征軍是真的接管了新法蘭西,沒有爆發像樣的戰斗,幾乎也沒有任何傷亡。
耶穌會與法國商人可不一樣,耶穌會在殖民地的主要收入還是土地和土地上的百姓,新法蘭西本身就沒有多少開墾的土地,而當地的土著對天主教也不是那么歡迎,這主要與休倫人的遭遇有關。
在殖民早期,休倫部落大量土著加入天主教會,換取貿易上的便利,卻很快被其他部落仇視,以至于部落自相殘殺,人口損失,最后敗給了易洛魁聯盟。
毛皮貿易逐漸被中國商人搶占之后,各地的村鎮,無論是法國人還是土著,都民生凋敝,實際上,耶穌會在新法蘭西瀕臨破產。
而且耶穌會與現在法國政府關系也不好。
在路易十四執政中期,耶穌會與法國政府是蜜月期,法國利用耶穌會打擊國內的詹森主義學說,但是最近十幾年形勢大變,自從帝國擁有了西津,開通了蘇伊士運河,占領休達,與歐洲貿易越來越頻繁,東方思潮與東方學說來襲。
在與中國交往中,歐洲人得到了文明、平等、法治等精神的傳播,由此引發了歐洲思想的動蕩,啟蒙思潮一浪高過一浪,歐洲人還在東方思想的基礎上,宣傳他們價值和思想,比如自由、民主、人權這類帝國事實上擁有,卻與民族特性和文明形態不那么符合,因此不被宣傳的思想。
歐洲那群激進的思想家宣傳的是絕對的自由,而在帝國,有秩序的自由才是主流思想。
法國人作為歐洲的文化中心,巴黎的那些沙龍是新思想傳播和碰撞的主要陣地,而這些新思想與法國詹森主義、高盧主義思想聯合,把矛頭直接指向了耶穌會等保守勢力,因為路易十四的崇高聲望,法國人還不敢過分的批判君主,但罵起耶穌會這些神棍來,可是不遺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