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點點頭“當然,這是我的職責,榮王殿下。”
在安排李昭承的安全問題上,李素是找對的人,李永忠的父親就對裕王極為忠誠,而李永忠此人思想進步,而且膽大心細,同樣是可托付之輩。
八月四日,組建完成的遠征軍開始出發,雖然這支軍隊的規模超過三萬人,但實際機動部隊只有一個陸戰隊混成旅外加遠疆區的四千名騎兵,但裝備卻先進了參戰國家一個時代。
大部分軍隊被安排管控第聶伯河上的各大主要渡口、燈塔等設施,這些活動得到了波蘭政府的認可,雖然這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政府并未得到俄國等周邊主要國家的承認,但俄國方面也默認了這些做法,甚至于遠征軍接管幾個俄國控制的港口時,雙方也沒有爆發沖突。
原因很簡單,按照當年的四國條約,俄國獲得的土地全部位于第聶伯河的西岸,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一塊富庶的農業區,并且擁有敖德薩這樣一座很不錯的港口,這塊土地被沙皇彼得命名為小烏克蘭,而在小烏克蘭,俄國駐扎有相當規模的軍隊,對付的則是奧斯曼帝國,彼得既需要通過海路維持與這支軍隊的聯系,又不想被奧斯曼趁人之危。
在遠征軍的行動的時候,俄軍與瑞軍同樣在行動,雙方都是由君主率軍親征,瑞軍有四萬五千人,其中三萬兩千人是瑞典本國的精銳軍隊,另外一萬多則是附屬波蘭貴族的軍隊。
俄軍迅速動員了全部能動員的軍隊,一共有七萬人,只不過在與哥薩克成為敵人之后,騎兵的數量明顯減少。除了這三支軍隊,馬澤帕與澤連科的軍隊也進入戰場,這支聯軍規模在兩萬四千人左右,卻也不是全部的軍隊,雖然并未與遠征軍合兵一處,但這支打著烏克蘭民族聯合陣線旗幟,被叫做烏克蘭聯合軍的軍隊,不斷的派遣使者往來于雙方駐地之間,馬澤帕和澤連科二人全都表示,愿意與帝國遠征軍共進退。
瑞軍渡過第聶伯河后,把基輔城交給了帝國遠征軍派遣的憲兵營,除了不能征用船只,而是必須以合理價格雇傭船只運輸軍需和軍隊之外,瑞典軍隊并未遭遇任何的阻礙。
在與遠征軍進行了交流之后,卡爾十二世也發現,帝國對其并未有什么威脅,于是沒有留余力,全軍壓上,繼續東進,相反,俄隊則放緩的腳步,讓瑞典軍隊進入了俄國腹地,等到八月中旬的時候,各方軍隊得到消息,俄國主力駐守在波爾塔瓦一帶,已經安營扎寨,不再前進了,各方立刻奔行而去。
李素親自率領軍中三千騎兵為先鋒,以保護難民的名義,也趕往了波爾塔瓦戰場,馬澤帕也帶來了一萬多哥薩克騎兵,到了這個時候,俄國和瑞典都已經完全明白帝國派兵的企圖。
中國不希望交戰雙方中有一方一敗涂地,因為這不符合中國在本地的平衡戰略,而同樣,無論誰贏,戰后的蛋糕和勢力劃分,都必須由帝國執刀。
瑞典軍隊抵達波爾塔瓦之后,直接占領了這座小城,因為俄軍是在城外一處土坡上列陣的,占據了地理優勢。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里,雙方只有斥候在陣前接觸,在側后則有小規模的騎兵爆發了戰斗,戰場上陷入了安靜,李素很清楚,瑞典和俄國雙方在進行秘密接觸。
很明顯,帝國不想參戰,又想掌握局勢,瑞典和俄國,無論誰贏都不能贏的徹底,不能達成戰略目標。那么雙方也未必要拼死拼活了,所以戰場上出現了奇怪的一幕,劍拔弩張的雙方邀請了看戲的帝國親王進行調停,地點則在城外的一處小教堂里。
很快,因為和談條件涉及到,馬澤帕也被牽扯了進來。
只不過,談判雙方雖然都有意愿實現和平,但條件相差太多了。
卡爾十二世要求俄國退出占領的英格利亞地區,并且自己拆除正在興建的圣彼得堡,以后不再插手瑞典和波蘭兩國的內部事務。還要承認卡爾十二世扶持的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政府,承諾以后不再參與任何反對瑞典的同盟,同時承認馬澤帕的領地獨立,建立一個哥薩克酋長國。
而這些條款已經還是退讓過的,卡爾十二世一開始甚至要求俄國割讓小烏克蘭給瑞典方面。
沙皇彼得同樣表現出了足夠的強硬,他的要求就是在實際控制地區停火,也就是讓瑞典承認俄國已經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并且要求波蘭瑟姆會議重新選舉國王,新的選舉必須在主要大國監督之下進行。
當然,沙皇也表現出了對土地的渴望,他在新選國王上進行了退讓,但要求獲得補償,即波蘭在四國條約中獲得的烏克蘭東岸土地交給俄國,而沙皇愿意赦免馬澤帕的叛亂,并且承認哥薩克的自治,但哥薩克不許獨立,馬澤帕和澤連科都可以作為俄國的藩屬勢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