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吵是必然的,連李素都對雙方的傲慢和野心感覺到愕然,雖然他這個調停人原本就沒有想好好的調停,但現實還是給了他一些震撼。
“我感覺他們不是請你來調停的,榮王兄。”在最后一次調停失敗后,帝國一方選擇了提前離場,因為雙方的態度已經讓見證人都知道,已經不可能成功了。
李素笑了笑“那他們想干什么”
“示威,或者表達自己的意愿。”李昭承說。
李素也有這樣的感覺,他也很無奈,李昭承問“我不明白,這場戰爭為什么會發展成這個樣子,感覺我們現在的地位很尷尬,我們不會是真的來維護和平的吧。”
“你覺得這樣不好嗎”李素問。
李昭承搖搖頭,一開始他確實有些不以為然,帝國動員軍隊,進入了外國境內,難道就是維持秩序和安寧嗎烏克蘭人、波蘭人還有俄羅斯人,他們和帝國有什么狗屁關系,值得帝國為他們付出這么多嗎
可是在深入了第聶伯河后,看到那些因為戰爭,拖家帶口逃難的人,李昭承多少心中生出一些憐憫,至少他覺得,現在做的事情是正義的,可他也明白,這肯定不是帝國遠征軍的主要任務。
“裕王是一個無利不起早的人。”
李昭承還記得這樣一種評價,這是嫉妒者、反對者對他父親的評價,雖然說的很不好聽,但李昭承此次西來,和父親長期的生活在一起,了解他做事的風格,觀察他行事的理念,發現這種評價是多么的貼切呀。
“我們究竟是來做什么的”李昭承問道。
李素說“這是一場決戰,我們出現在這里,聯合馬澤帕和澤連科,就是要保證,輸的那一方絕對不能輸的太慘。”
李昭承想了想,還是不太明白,他又問“榮王兄,我想知道,你希望俄國贏還是瑞典贏或者說,這兩個國家哪個贏了,對帝國更為有利。”
這個問題,其實李素也有些摸不準,因為他的心里也沒有一個非常完美的答案。
如果俄國贏了,俄國的實力就會擴張,這是帝國不想看到的一幕,可以說,俄國是帝國在大陸上的最大的競爭者,沒有之一。
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和印度斯坦帝國雖然也是與帝國陸地接壤的大國,但這些大國都與帝國隔著天然的屏障,高加索山脈、興都庫什山脈、里海黑海一類的,而俄國則完全沒有,一條頓河可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天塹,特別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
但如果俄國失敗了,也并不那么的合適,因為按照裕王李君威和李素本人一起制定的戰略,不論輸贏了,蛋糕必須由帝國來切,戰后本地的秩序也必須由帝國來主導,顯然,失敗者是愿意看到這一點的,畢竟帝國方面在歐陸一直追求平衡,平衡就意味著,失敗者不會損失太多的利益,尤其是不會損失核心的利益。
瑞典如果是勝利者,帝國必然與瑞典之間發生沖突,這意味著雙方二十多年來良好的關系會被打破,同時帝國在北歐也會失去一個伙伴。要知道,瑞典與普魯士亦一樣,也是帝國扶持的對象,其是用來平衡俄國的。
思來想去,李素說道“還是讓俄國贏,但不能贏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