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臘與暹羅兩國,最具有競爭力的對外出口產品就是大米了。
但帝國的糧食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南洋地區,就有呂宋和九龍兩個行省是產糧地,尤其是九龍行省,在與真臘、廣南兩國劃定邊界之后,幾乎完全擁有了整個湄公河三角洲,幾十年的改良和發展,早就成了稻米生產基地。
僅僅是一個九龍就可以滿足長三角、珠三角和馬來亞三地因為種植經濟作物、人口暴增帶來的糧食缺口。其余的不足,呂宋行省基本上也能滿足。
南洋這些國家,糧食最大的競爭力就在于價格低廉,但是為了保證帝國農民的利益,帝國會對進口的糧食征收一定的關稅。而真臘和暹羅兩國的糧食價格優勢,與擁有大半個爪哇島的馬打藍蘇丹國一比就不夠看了。
但問題在于,帝國需要真臘和暹羅的市場,這就需要兩國開國。這本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帝國的工業產品一股腦沖入兩國,就會造成兩國大量的貴金屬外流,從而產生劇烈的社會問題,引發政治變動也是可能的。
因此,貿易差額就成為了問題,為了減少貿易逆差,就必須調整雙方的貿易往來,那么給予兩國稻米配額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李君威的意思就很明確了,既然藩屬國與帝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而且需要解決的貿易問題越來越多,那么索性建立一個全面性的解決機制,不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那么,由此建立一個經濟合作組織那就順理成章了。
當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起來,那都是東方朝貢體系內的國家,大家談談政治也就合情合理了,那么這就變成一個政治經濟組織,而朝貢體制本質上就是中華安全秩序,接受中國保護,免受外國侵略,但是各國和各國的鄰國全都加入了這個新的組織,那就相當于實現全面的和平,相互之間也無法侵略擴張了。
那這又是一個集體安全組織。經濟、政治、軍事上全面的合作,這不就是一個同盟國體制,一個以帝國為主導的同盟國體制,就是一種全新的中華圈秩序。
而這個同盟國體制與朝貢體制的區別在于,至少在表面上,各國都是平等的,在各國民族主義崛起的情況下,同盟國體制也更為被各國接受,其進步性和預見性也就可以展現。
顯然,李君威把自己的理論闡述到這里,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南洋這一范圍,而是重新架構帝國在東方的秩序。以一種科學的、合理的、公平的新秩序,取代原來不平等的、混亂的舊朝貢秩序。
這也就是李君威說為什么這是一個長久戰略的原因,帝國與各藩屬國之間好說,但藩屬國之間卻也存在著齷齪,這才是最難解決的。
“你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李君華看著自己雄心滿滿的弟弟,感慨說道。
李君威笑著說“皇上啊,皇上,二哥啊,二哥。我要是不干點大事,我當這個理政王大臣干什么天天在辦公室里喝茶,和那群蟲豸一起搞政治那多沒有意思啊,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折騰,小人物有小的折騰,我作為你的弟弟,怎么著也算個大人物了,就要有大折騰。”
李君華輕輕點頭“隨你折騰,隨你折騰。”
對于自己的弟弟,作為皇帝的李君華是充滿信任的。而且就剛剛李君威所提出的外交戰略,李君華也是支持的,因為這完全符合他仁義外交的政治理念。
在李君華繼位之后,其實帝國的外交戰略完全由李君威主導,他只是不參與朝貢體系的外交罷了。但李君威在帝國政壇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整個帝國外交體制都受其風格影響。
李君威是什么風格呢那就是為了帝國的利益,無所不用其極。道德等因素根本約束不了李君威,當然,也很難發揮什么作用。
比如在美洲的裕王封地,海外事務部的官員和當地駐軍,就對轄區范圍內的歐洲殖民者后裔實行非常高壓的統治,那些人承受著極為沉重的賦稅壓力,在法律上也處于不平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