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聯在五大國的眼中只是吵架的平臺和替自己挨罵的替罪羊,但國聯終究還是要做事的,至少在《國聯公約》中,國聯的就有兩大任務,第一就是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為。二是關心和處理世界經濟、社會、衛生、人道等問題。
哪怕只是關心一些國際問題,收集信息,也是需要花費的,至于像大北方戰爭期間,帝國向南俄地區派遣維和安全部隊,更是巨大的開支。國聯無論想做什么,第一就是要錢,這個錢該如何分攤?
最終證明,李昭譽提出的辦法只是揚湯止沸,根本不解決真正的問題,國聯會費,終究還是要有一個均攤比例。
在具體的比例上,無論是五大國閉門磋商,還是大家一起來討論的正式會議,都沒能解決問題。各國對會費的分攤都持悲觀態度,尤其是那些小國家。
國聯一年需要多少經費,這是不固定的,因為要看處理多少事,但毫無疑問,國聯建立初期,肯定是最忙的時候。會算計的英國人提出,與其漫無邊際的進行計算,不如找一個真實案例來進行模擬,于是國聯會議選擇了俄、烏沖突。
烏克蘭聯邦是建立了,但烏克蘭聯邦與沙俄的邊界一直沒有劃分清楚,現在只有一條實控線和靠近帝國邊界地區有停火區。在俄國實際控制區,有大量的烏克蘭人和哥薩克想要投靠烏克蘭聯邦,在烏克蘭聯邦實際控制區內,也有不少人想要服從俄國統治。
兩國目前都進入了和平歲月,發展時期,所以一直主張劃定國境線,但顯然,都不退讓的情況下,是做不到的。在實際控制線兩側,時常會爆發沖突。讓兩國不得不在邊境維持相當規模的軍隊。
相對處于劣勢的一方,烏克蘭提出效仿當初派遣維和安全部隊,由國聯出面,軍事介入,先完全建立停火,再對邊界劃分進行談判。
而問題在于,兩國漫長的邊境線,需要至少一萬五千人的軍隊才能實現完全的隔離控制,而國聯就要承擔這一萬五千人的軍事開支。顯然,如果真的派遣維和安全部隊,五大國都要參與,哪怕是士兵待遇最低的奧斯曼帝國派遣一萬五千人,每年消耗的軍費也會在七十萬帝國銀元以上。
如果換成士兵待遇最高的帝國軍隊,軍費開支會超過一百三十萬銀元。五大國平均派遣軍隊的話,大約年消耗軍費一百萬,而考慮到當初烏克蘭與波蘭劃分邊界,和烏克蘭與俄國小烏克蘭之間進行停火所產生的各種問題,這次邊境劃分需要至少兩年到三年時間,若出現意外,則需要更多時間。
也就是說,國聯需要二百到三百萬軍費的開支,哪怕只是二百萬,也是約等于法國十二之一的年財政收入。而對于那些人口只有一兩百萬,甚至幾十萬的小國來說,哪怕只為此承擔一萬銀元的費用,也是一座大山。
可以說,因為國力的懸殊,實際上大部分的小國只能是氣氛組,這些軍費對于大國來說,也是極大的壓力,更不要說還有其他各類問題亟待解決。
實際上,小國們連千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都不愿意拿出來,各國都指望著這些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把所有會費全都承擔起來。
李昭譽原本想著,為國聯籌措一百萬銀元的費用做行動費用,先拿這一百萬進行分攤,之后就按照行程的分攤比例籌措其他的費用。在與申京的聯絡中,確立了兩個原則。
其一,帝國承擔的費用不能超過四分之一。其二,帝國承擔的費用不能低于英法荷三國承擔的費用。
當然,英國人這么一攪局,這個辦法就徹底作廢了。
歸根究底,國聯會議的與會各國,都不想承擔起國際責任,而只是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尤其是帝國方面,哪怕沒有國聯,在可預見的未來,帝國也不會損失什么巨大的利益,而每年承擔的會費卻是實打實的損失。
幫助烏克蘭和俄國確立國境線對帝國有什么好處?李昭譽一時半會想不出來,但一個個的壞處卻是顯而易見的。帝國推動建立烏克蘭聯邦,不就是用來牽制俄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