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向觀眾簡單介紹了一下迪克森的背景,說起來也是緣份,雷德早年“出道”擔任解說的時候,恰好解說過迪克森所參加的卡丁車賽事。
那個時候迪克森就給雷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這個家伙在賽道上面風格詭異,屬于那種遇強則強、遇弱則弱的車手。
如果這一場賽事大家狀態都不怎么好,迪克森就跑的懶洋洋,勉強獲勝的那種感覺。但一旦出現了強勁的對手,迪克森就跟換了個人一樣,實力上面有一種驚人的爆發。
按理說拿到了全歐卡丁車冠軍頭銜,進入到初級方程式里面,絕對是能站穩腳跟的。結果沒想到,這個家伙拿到冠軍頭銜后,就這么銷聲匿跡了,一直到四年之后才出現。
從第一站的中流,到第二站的亞軍,到現在跟張一飛瘋狂爭奪冠軍。雷德也感受到迪克森那種實力跟成績上面的變化,四年過去這個家伙的風格依然沒有改變,飛要迎來一位強悍的對手了!
……
賽道上面的張一飛,看著左側的迪克森領先自己一個車頭,他并沒有出現任何急切的心態,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奏。
因為前方將出現一個彎道,并且還是左轉高速彎,這個彎道就是張一飛試跑馬尼庫爾賽道,遇到第一個打滑差點沖出去的格蘭德彎道。
左轉高速彎道的切線是右——左——右的順序,方程式賽車里面,過高速彎基本上沒有什么內道走捷徑的說法。
因為賽車是否被超車,決定因素其實并不是在彎道里面誰領先,而是接下來出彎后的直道,誰的加速度更快。
要知道直道的起始速度,就是前一個彎道的出彎速度,外側過彎看似行駛路線要長一些,但速度將會更快!內側過彎路線所節省的那一點路程非常有限,遠遠比不上出彎提速度帶來的影響。
這就是為什么,方程式賽車沒有漂移,沒有內側排水溝過彎等等說法,只有精準的切線。除非內側車手,速度能做到不比外側的慢,否則內側過彎是比不上外側切彎的。
但這可能嗎?輪胎的抓地力都是有極限的,張一飛不是什么菜鳥,最佳剎車點跟過彎路線,他都已經有過玩命一般的試跑經歷,迪克森不可能比自己更快!
確實,單純的靠著內側過彎,迪克森就想要超越張一飛是天方夜譚。高水平過招,對手不可能犯這種低級失誤,外側切線速度,還比不上內側走急彎的。
所以這個時候迪克森就采取了另外一種手段,也是F1賽車里面常見的場面,就是利用內道入彎時候帶來的那一點領先,彎道中直接變道搶線,逼迫對手減速讓線。
具體的做法就是,迪克森處于領先位置入彎之后,他并沒有想著內道過彎,而是直接往右打了一把方向盤,利用領先優勢強行卡在張一飛的車前,破壞張一飛的過彎切線。
一般發生這種場面,后車的車手要么被迫減速,要么就只能變道走線,再想辦法超回來。不然兩輛車就這么和平過彎,前車就直接領先了。
這種搶線方法還有一種更為通俗的解釋,那就是我過彎速度快不快并不重要,只要能搶在前面比對手快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