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國際級的比賽。
他就算再想把自己的全部能力一股腦的都拿出來,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底線在哪里。
因而這一跳,就讓裁判看見了余樂身上的一些弱點。
和轉體沒關系,才接觸余樂,他們可還看不到那么遠。
他們看見的是一個專業化打造出來的運動員,足夠的標準,足夠的強,卻缺少坡面障礙技巧的自由度,缺少那些玩樂的,隨意的,從容。
這個影響倒不會扣掉余樂這一跳的分數,只是整體印象會有點失望,裁判們想要看見的是更加自由的靈魂。
余樂是不知道裁判想什么,否則一定會大聲抗議。
我也想自由那也要等我實力足夠高的時候在來底子就在那里,怎么做怎么有,當然就實現自由啦
現在嘛,規規矩矩的把自己想做的呈現出來,就很好了不是嗎
剛剛的跳臺難度并不高,余樂又用安全抓板茍了一次,順利來到了道具區。
這個設計就更加新鮮了。
余樂的眼前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建筑物。
巨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翻卷著,傾斜著擋在路的中間,抬手指天,又如翻卷的海浪,帶著凌厲的氣勢矗立原地,等待每個人的挑戰。
這是個u型場地,但只有半邊,長度也只有十米,與標準的u型場地相差甚遠。但高度是標準的七米,選手在這道具上,必須完成至少一個u型場地的技巧。
都說擅長坡面障礙技巧的運動員,都是最全面的滑雪者。
這一點毫無疑問。
騰挪閃轉,不同的道具不同的跳臺,坡面障礙技巧幾乎橫跨了所有的自由式滑雪內容,如今再多個u型場地也不奇怪。
只是余樂在這個道具上沒少吃苦頭。
到目前為止。
余樂完成了“斷橋”,“屋頂”,“兩周四米臺”,這一路上也不乏一些奇特的道具,余樂都適應良好,練習幾次不說手到擒來,也很快就摸清了規律。
只有這個u型場地的道具,把余樂難住了,還是在他有世界冠軍指導的情況下,依舊和這個道具嗑了很久。
借助慣性沖上去,再擰動身體折返下來,不難。
余樂也算是有些滑雪和空中技巧的底子,只是做最基本的動作,余樂試上兩次,就可以從容進行。
但他不能什么都不做的就滑下來不是嗎
這是比賽。
在賽場上設立這么一個道具,不就是為了看見選手的全面性嗎不就是想要看見坡面障礙技巧選手去克服難關,做出突破性的挑戰嗎
余樂不得不重頭訓練u型場地的發力,以及旋轉方式。
時間太短了,訓練安排的很緊張,余樂也確實缺乏u型場地的訓練基礎,他在這個道具前不知道摔了多少次。
周曉陽都可以很快適應的場地道具,余樂第一次用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時間。
就像柴明對余樂的評價。
如果為余樂的滑雪能力作一個圓形的表格,有“技巧”“基礎”“多樣性”“常識”“滑雪”等,那么余樂在“技巧”上一定一枝獨秀,像最尖銳的矛頭一般,突破地表,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
所以一旦離開了“坡面障礙技巧”這個運動所需要的技巧要求,余樂就只能被迫重頭練起。
不是他成長的慢,而是他的太低了。
余樂在賽前一周的時間,幾乎將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u型場地的道具上,起步低,勤能補拙,再說天才也有天才的道兒。
余樂覺得自己還行。
從跳臺一躍而下,一周半的偏軸旋轉并不難,余樂落地完美,不但沒有丟掉任何的速度,而且還在這一起一落間,將速度再出增加。
70邁
絕對有70
余樂感受這一刻追風逐翼般的急速,就仿佛從天空墜落而下,裹挾著最強勁的,如同流星一般的力量,狠狠地轟擊在u型臺上。
“唰”
身體隨著地形變化,轉瞬間就如同躺平在半空,與地面形成了90度的夾角,慣性讓他不會脫落,反而以極快的速度沖出臺沿。
7米高的高度眨眼間就到了
滑雪板在這一刻脫離了地面,就仿佛脫離了泥潭的瞬間,帶來了自由的空氣,他在空中用力,身體順著那慣性轉動。
轉體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