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因身上趙昺看到了一個儒者應具備的所有素質,其雖然沒有入仕,缺乏治政的經驗。但其久居地處交通樞紐的真定城,也使這里成為消息流轉之地,且與各地儒者的交往,使他不難獲知各方面的情況。而他又身處底層社會,對平民的生活狀況定然感同身受,必然對當前社會和局勢有著自己的認識和判斷。
孔圣也有學而優則仕的入世之說,更是將為王者師作為一個儒者最高追究。當然劉因肯定也不會免俗,否則也不會應詔前往大都面圣。至于沒有入仕也許是真的因為身體有佯,但也可能是因為不為言說的原因,但其心中肯定有一展胸中抱負,實現濟世救民的理想
趙昺當下與劉因相處已有一個來月,兩人見面機會不多,談話也說不上平和,不是互懟就是相爭。今日算上難得的和諧,看其相談的興頭正盛便請教道“靜修先生,宋元決戰在即,若是我朝僥幸取勝,將蒙元逐出中原,未來必然還會相爭于塞外,采用何策略為上”
“草民學識淺薄,不敢為陛下獻策,但可就自己所知一二言說于陛下”見南朝皇帝向自己請教,劉因還是有些恍惚,但很快便冷靜下來,略一思索道。
這些日子南朝皇帝知其在觀察自己,而他何嘗不是在考察其。以他來看,南朝皇帝雖然年輕,但做事沉穩,行事果決,十分受臣僚們愛戴。難得的是其身為皇帝,待下和善,對他們從不苛責,且生活簡樸,身上穿的常常是與侍衛同款的舊衣,吃的也與眾人無異,非遇假日和大事少有宴飲。
在治政上,劉因也發現南朝皇帝關心民生,出臺的政策也多維護平民利益。在選才用人上雖事功輕學,他也能夠理解,畢竟維護一個國家的運轉缺不了錢糧,而這么多年來時刻面臨外敵威脅,也需要巨額的軍費保證戰爭開支,如此用人也是出于現實的需要。
他也明白中原士人在蒙廷屢遭色目人打壓,也多是因為獻策好高騖遠,太過理想,難以實施。又眼高手低,不善理財,無法解決現實問題,才被大汗所棄,一再坐冷板凳。而急功近利的蒙汗啟用擅于理財的色目人上位,卻導致官員貪腐,政治糜爛,國家動蕩,民不聊生。兩廂相較,南朝皇帝還是清醒的。
當然南朝皇帝在劉因眼中也非完美,并非一個圣君明主。比如其窮兵黷武,自繼位后就不斷發動對元廷的戰爭,導致戰亂不止,百姓遭難。再有其不敬天地,藐視圣賢;不遵禮法,行為隨便,不拘小節,缺乏君王的威嚴等等。但總得來說,還算不上昏君,勉強有中上之評吧
“先生請不吝賜教”人家謙虛,趙昺卻不能不尊重,讓人換下沒了滋味的殘茶,重新煮了新茶呈上,親手給其斟上道。
“自古中原與北方民族的博弈從未停止,無論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如何更迭,兩大勢力不得不長期共存和博弈,而中原歷朝歷代對其的政策也各有千秋,不一而足。但總歸不外有三。”劉因咂了口熱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