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初和親到南北朝末年北齊、北周對突厥的拉攏,再到安史之亂后唐朝同回紇帶有補貼性質的貿易,再到宋給遼金所賜的“歲幣”,實質上便是以財帛買太平。從現實來看,這比之發動戰爭所耗要小,但是效果卻要看對方的意圖。”
“漢初,匈奴人的誠信頗有問題。在確定了和親且按照固定數目每年給匈奴人供奉后,匈奴人仍多次違約入侵、掠奪,并要求漢朝政府增加供奉的數量和類型。因為在西漢建立到漢文帝時代,匈奴仍在不停擴張領土,并徹底擊敗了宿敵月氏人,因此對各種中原物產的需求大為增長。”
“除此之外,匈奴人還要求漢朝在邊境重開貿易。但漢廷并不喜歡邊境貿易,其原因也是出于政治一方面,這些邊境區域不久前還屬于韓、趙、燕等異姓諸侯國,邊境流通性太強的話,許多遺民會去投奔匈奴人保護下的諸侯王后代;另一方面,草原世界此時的冶金技術極為落后,鐵器極為稀有,如果廣泛開啟邊境貿易,走私這些物資就變得容易許多,漢對匈奴的技術優勢就會被抵消。”
“此外,匈奴的強力存在本身就是對中原中心世界觀的挑戰。雖然漢景帝時期,漢匈之間只剩下一些零星搶掠,但漢朝對和親政策的效果并不滿意,這也是為何到漢武帝時代,漢朝轉而對匈奴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原因。”
“相比之下,北周、北齊、隋末唐初對突厥人的拉攏政策,以及唐朝中后期和回紇人的貿易,都比漢匈和親有效許多。一方面,突厥人、回紇人的政治組織水平還不可能真正吞并漢地;另一方面,中原在相對實力較弱的階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以較低成本來安撫北方邊界。這個階段的和平政策,反而雙方都能接受,所以較為穩固的。”
“但隨著草原接受漢化,其的組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遼時代,通過對游牧區域和華北北部漢地的有效分治,草原民族有了在漢地建立農耕政權的能力。這個時候,和平政策是否有意義,主要取決于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是否愿意和能夠維持通過戰爭確定下來的現狀。”
“嗯,先生的分析通透”趙昺見其此時不再多說,明白下邊涉及到了兩宋時期,而這段歷史對于趙家來說是段屈汝的歷史,劉因還是懂事的加以避諱不談,他點頭道,“此事對于我朝來說是件憋屈事,有苦還難道”
xbiq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