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被蒙古攻破后,宮殿多被毀壞,使得當時的忽必烈都得在城外離宮之中辦公。但是位于宮城外的園囿雖遭波及,卻也有部分保存下來。后來大舉遷民入新城,那些園林則被蒙元的權貴們圈占,成為自己的私人花園,在他們維護下并未破敗不堪。
大家都知道皇帝喜歡近水之地,便將行宮安排在魚藻池中小島之上的魚藻殿中,此過去為皇家邀宴之所,風景佳麗,自在意中。池中島嶼有橋與陸地相通聯,便于防護,也能與外隔絕自成一地。而隨扈的眾臣就在池北殘存的魚藻宮配屬院館中住宿、辦公,如此形成內外分離的格局,又方便往來。
一番介紹下來,讓趙昺覺得有意思的是因為女真人“帳散居于山谷”,他們擅長漁獵,但對于建城郭、修宮殿并不在行。定都燕京后,在皇帝完顏亮的倡導下,開始積極學習漢人的制度,學習建城的方法。
于是金中都就照著宋都城汴京的模樣仿造出來了,御苑的名稱同樣照搬過來。而魚藻之名卻是出自詩經“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這首詩是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后所作。詩的前兩行很簡單,大概意思是魚兒在水藻間快樂地游,王在鎬京快樂地喝酒。最后一行主題升華,含義很開放,人們對此也有不同解釋。而詩是儒家傳承的第一經典,周則是儒生心中的“理想國”。
主張民貴君輕的儒生孟子用它來說明“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的道理。“與民偕樂”之樂和“魚藻之樂”,是韻律相似的快樂。而這也表明金中都在規劃建設時,可能是有意塑造了充滿“魚藻之樂”的空間,其中也可見其漢化程度之深。
行營駐地已經過清理,對殘存的城垣進行了整修和加固,封堵了漏洞,布置了警衛。島上原由侍衛營警衛,外圍由親衛團防護。但倪亮看后,以為此地距離大都城太近,若是有蒙軍強行破圍突襲,短時間內就能到達。
如此一來只有千余兵力防守的行營便顯得過于單薄,而一旦被蒙軍破圍殺入大宋半個朝廷就沒了,況且皇帝尚在。倪亮自然不肯冒這個險,又調護軍騎兵旅一個團和輕型炮團在舊城中駐防,加強行營的機動力和火力,又從兩個步兵師各抽調一個團負責在行營外圍布防,這樣只要他們能堅持片刻,周邊的駐軍就能迅速趕到護駕。
皇帝一路辛苦,回到行營后寒暄片刻后便紛紛告退。趙昺洗漱更衣后,與兩位妃子共用了晚膳。稍后便命人將秘書監近期有關夏收的奏報皆送到寢宮,在等候之時三人說了會兒閑話,講了前往檀州遇到的趣事。但兩人皆知皇帝報喜不報憂的性子,肯定將其中的艱辛具瞞下了。
李三娘雖陪著笑,卻時常看著皇帝的一頭短發發怔,她曾領兵征戰自然知道長途行軍,穿越敵軍層層封鎖的危險;也明白在深山中穿行的不易,不僅要防備可能與敵遭遇,還要時時小心蛇蟲野獸的侵襲,稍有不慎便是場災難,剪去頭發也許真是出于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