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皆知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打仗打的就是國力。攻守雙方的博弈持續了幾千年,無論看上去多么強大的軍隊,如果吃不上飯,距離失敗也不過是一步之遙。而底子厚的一方,總能在長期戰爭中保持優勢。
趙昺在前世記的一個有關糧食生產的數據。據統計,春秋時期,中國平均畝產的糧食約為五十多公斤;到漢朝時達到六十多公斤;到魏晉時期則達到九十公斤左右。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太湖流域平均畝產唐朝時一百三十八公斤;宋朝時期二百二十五公斤;明朝時期三百三十公斤;清朝時期四百七十公斤。
可見古代的生產力有限,加之農業技術落后,越往古代,單位畝產糧食越低。而原本土地上出產的糧食產量不高,而剩余的部分便是很有限的,再趕上天災又要大量減產,可以積攢的糧食實在不多。
所以古代的一次大規模出征,差不多要消耗全國一半的存糧。而趙昺發動的北伐攻城掠地,連連報捷,看起來很美,但是攻占的地盤越大,需要賑濟的人口也就越多,直接后果便是糧食消耗快速的增加,導致可用的糧草直線下降。
以致兵家有“夫運糧百里,無一年之食,二百里無二年之食,三百里無三年之食”之說,通俗一點說,從百里外向軍隊運糧,國家少一年的存糧;二百里,少兩年的存糧;三百里,少三年。可見古代戰爭對糧食的消耗是多么驚人的。
物資消耗的大幅增加,同時帶來的另一個后果就是運輸壓力的增加,而隨著戰線向前推進,物資投送的距離也就越遠,需要動員的人力和運輸工具同樣會大幅增長。而麻煩的還不只是糧食運輸,轉運途中糧食損耗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
唐代名將征突闕時,支持他們的后勤隊伍從山東運糧到河套地區,單程行程需要近兩個月的時間,途中糧食損耗高達百分之九十。損耗最大的部分正是民夫自己的伙食,畢竟民夫吃不飽,根本無法背負沉重的糧食前進。而途中降雨導致的糧食腐爛、被麻雀老鼠吃掉等等,都會造成糧食在運輸途中的大量損耗。
可能會有人疑惑,如果糧食運輸這么困難,為什么軍隊不攜帶大量牛羊行軍呢古代游牧民族的軍隊確實是這樣行動的。這或許是一種解決方案,但局限性很大。一方面,蒙古大軍的崛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很難復制個例經驗。另一方面,攜帶牲畜行軍一樣要消耗大量的糧草,一旦牲畜中疫病流行,“軍糧”將迅速斷絕。所以,戰爭中這種可靠性太差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而當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時還真用過這招,即攜帶了大量隨軍牲畜出征,但面對曠日持久的高句麗地區圍城戰,最終還是因糧食耗盡而被迫退兵無功而返,也給后人們留下了前車之鑒。可見古代戰爭中,糧食的運輸是多么要命的一件事。
即便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之一,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屢戰屢勝,但面對吃喝拉撒的問題,天可汗也只能干瞪眼。歸根到底,讓士兵填飽肚子才能打勝仗,否則,即使攻克再多的城池要塞,取得了再多的勝利,一旦出現了糧食問題,一樣要乖乖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