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聽罷再度陷入沉默,鋪開地圖重新審視起來。
他知道函谷關號稱是關中的東大門,黃河幾字形拐彎之后向東流,兩岸群山密布,北岸是中條山,南岸是華山和崤山,如此地形在古代便是天塹極難通行。但在崤山與黃河之間,有一個高地稠桑原。
在這稠桑原上,有一條因雨水沖刷而形成的狹長的深溝,長約十五里,溝深二、三十丈不等,溝底最寬處只有三丈,最窄處不及丈寬,勉強可以單車通行。而函的本意是箭袋,泛指狹長之物,正符合此處地形,號稱泥丸可塞。
歷史上秦國充分利用函谷關的地形優勢,多次抵御東方六國的圍攻。東方五國聯手攻秦,結果頓兵函谷關下,不能前進一步。趁敵軍師老力疲之際,秦軍開關反擊,五國聯軍大敗而歸。史稱“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到秦始皇時,五國聯軍再次合縱攻秦,結果又在函谷關前大敗而歸。
不過漢代以后,因黃河水位下降,稠桑原北邊逐漸形成一處可行車馬的河灘,函谷關得天獨厚的優勢地位一去不復返,加之到了魏晉時期,洛陽成為政治中心,自然要控制西段,防備關中,其軍事地位逐漸被西邊的潼關所取代。
現下的函谷關也非是秦時舊城,而是曹魏時弘農太守孟康為方便運糧而在黃河河灘處所建,位于洛陽之西秦函谷關北約十里處,稱為大崤關或金陡關。趙昺在奪取洛陽后,當時無意陜西,并未出兵奪關,只是留軍防備敵自此出兵突襲。
不過即使奪關打通了道路,但路霞難行,加之進入雨季后河流漲水,行軍和后勤補給都十分困難,并不利于大軍遠征。且正如江璆所言現在是搶時間,若趕在汪氏之前奪取長安,則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反之則陷入被動。
“我們另辟蹊徑,分兵三路入陜,是否可行呢”在眾人的目光中,趙昺思考了好一會兒,抬頭看向大家問道。
“三路入陜”眾人循著皇帝的手指在地圖上劃出的三條路線,眉頭也逐漸舒展開來,不住頷首稱是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