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初來大宋朝,最初的感覺就是迷糊,分不清自己在何地,有時覺得這里是現代的某地,可并非如是;有時地名與現代相同,可又是此驢非彼驢。即便現在的大都,也就是現代的北京城,明明金中都故城西苑有太液池,但大都城中也還有潭水也叫太液池,還同樣有瓊華島。
后來趙昺也漸漸明白了,中國的地名向來有依據山川形勢命名的傳統,古今千年滄海桑田,河流改道,山勢改變,導致有些地名留下了,卻也驢唇不對馬嘴;而有些地名則隨著地理的改變而隨之轉換了名稱。就如這太液池,也是因為皇苑里都需要座太液池,唐朝的太液池在長安,大宋的在開封,蒙元在大都自然也要有一個了。
關中的得名也是如此,顧名思義,指的是關隘之中。那么關中又有那幾座關隘,那便是號稱關中四塞的蕭關、武關、散關,以及以及函谷關潼關。四道關隘擋住了進入關中平原的道路,將其隔離于黃土高原之上。
一提到蕭關,可能大多數人腦海里首先蹦出一句詩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趙昺記的前世的老師解釋過蕭關與燕然是虛指,分別代指“邊塞”和“邊防前線”,,借漢喻唐,表現出了守邊將士的愛國豪邁之情。
前世因為古今地名的緣故,趙昺并不清楚兩地的確切地點,也就稀里糊涂的過去了,反正考試照此作答就對了,可來到這個時代才知詩人的腦洞實在有些大。才明白兩者相距數千里地,縱然唐代在燕然山附近有北庭都護府,要說它的偵察兵都跑到關中偵查了,除了要造反,也實在沒有別的解釋了。
作為關中四塞的西北屏障,蕭關位于六盤山山口。而六盤山脈橫貫今陜甘寧三省區,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其在歷史上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從另一方面來說,蕭關也是游牧民族入侵關中的孔道。
唐時為防備突厥,曾專門設立蕭關大總管一職,統率重兵,守衛關中。宋時西夏崛起,宋廷在漢蕭關舊址以西修建了一座新關,亦稱蕭關,以備西夏。除此之外,蕭關還是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是漢朝與西域商貿往來的必經之路。
至于散關,趙昺前世則是從陸游的鐵馬秋風大散關一句詩中聽聞的。其地處秦嶺與隴山分解的一處山谷的北端,是連接關中與川蜀的咽喉要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有所謂“北不得散關,無以圖漢中,巴蜀;南不得散關,無以圖關中”這樣的評價。
秦末劉邦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最后就是經由散關出的陳倉,進入關中,一舉擊敗章邯,據有關中。三國時期,曹操就是從散關進攻漢中張魯的。而諸葛亮北伐關中,六出祁山,走的也是散關。
到宋金元時期,散關更是成為三方爭奪的關鍵點。南宋名將吳玠吳璘,也憑借散關地區的有利地形,多次大敗金軍。陸游是個主戰派,曾參加在南宋川陜前線的抗金活動,當時他就謀劃過出散關攻關中的作戰計劃,這也是后來他寫“鐵馬秋風大散關”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