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前去吐蕃的道路艱難,直到現代在科技的加持下,才勉強修通公路,而付出的代價不是古代社會所能承受的。現在從吐蕃想到大都,行程不是以月計,而是要以年來算的。漫長的高原行軍就會造成大量的非戰斗減員,沒有生病的士兵戰斗力也是大打折扣。要保證他們的軍需糧草也更是一個艱難的任務,耗費巨額財富。
再有就是陸秀夫所言,糧就一石糧,嘴卻有那么多張嘴,那么用兵方向上肯定是要有個輕重緩急的,北方草原上蒙古人的威脅自不用多說,早在瓊州時趙昺就下定了攻滅蒙古的心思,可要將他們剿滅和收服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陛下,西域地區為蒙古的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盤踞,若想打通西域就必須對它們用兵,而那里也非我大宋故土,且我朝早已自海上行商西洋,通達海外眾番國。臣以為暫時并無必要用兵西域。”江鉦指著地圖又言道,“此外,吐蕃在唐時入侵西北只能假道吐谷渾,也就是當下的西寧州,我朝只要在此筑城遣兵據守,就能切斷他們進入中原的道路。”
“嗯,有理”趙昺順著其手指看去道。
吐谷渾的位置在今青海省,緊鄰河西走廊,夾在彼時唐帝國和吐蕃王朝中間,是一塊很明顯的戰略緩沖地帶,是唐帝國和吐蕃王朝必爭之地。唐帝國得之
,進可以從此地攻打吐蕃,退可以掩護內地;吐蕃得之,那么河西走廊便觸手可及,掐斷河西走廊西域便是囊中之物,兵鋒甚至可以直指長安城。
“陛下,其實吐蕃不足為患”鄧光薦笑道,“據唐書所載,吐蕃人每次下高原作戰,一開始生龍活虎戰力強悍。但是十幾天之后就想睡覺,每天渾渾噩噩,沒有力氣,所以只是在劫掠后便會退兵,從不敢深入關中地界。”
“先生一說,朕也想起確是如此”趙昺也笑道。
他忘記了中原人上高原會因為缺氧而發生嚴重的反應。而吐蕃人由于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每次一下來便會發生“醉氧癥”,隨著氧氣濃度的增加,人就會出現全身不適、疲乏無力、困倦、嗜睡、食欲亢進、體重增加、下肢浮腫等癥狀。
所以,吐蕃不可能像女真、契丹那樣長期占領中原。不僅如此,在對西域的統治中吐蕃也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統治,主要還是掠奪其兵源和物資。那么自己上不去,其也下不來,解決吐蕃的問題也就不那么緊迫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