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想把張貴妃的伯父升職,一升就是四級。照說,在家天下的封建專制王朝,皇帝想升誰貶誰,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但這事兒還真有點難辦。一、連升四級在宋朝是前無古人的創舉,不符古制;二、張貴妃的伯父本事有限,難以服眾。為了表示民主精神,仁宗就把這事兒拿到朝廷上去辯論,打算獲得大臣們的支持。
沒有想到的是,以包拯為首的諫官們紛紛反對這項提案,仁宗有些不高興了。我想提拔自己的國丈,請你們商量,是給你們面子,并不是真是需要你們批準。你們怎能這樣不識好歹呢仁宗辯解了兩句,可卻招來諫官們更猛烈地回擊。包拯講到激烈處,居然用手在仁宗面前指來指去,嘴上的唾液星子直往他臉上濺。
仁宗那個氣啊,可沒辦法,他只能忍著。自認倒霉。下班后,回到宿舍,張貴妃喜滋滋地過來問伯父升職的事情。仁宗終于逮到了發泄的機會,惱怒地說,“你丫就曉得宣徽使,宣徽使;你不知道有個包拯御史嗎”比包拯更牛逼的還得數寇準。有一天,寇準跟宋太宗討論事情。兩人說著說著就話不投機了。太宗很生氣地站起來要走,卻被寇準一把拉住袖子,不準走。太宗無可奈何,只好留下來,等事情處理好之后,才悻悻而去。
士人牛b,老百姓也牛b。南宋時官員莊綽到江西任職,路過贛州時,派吏卒購買日常用品,但當地人說他們所帶的錢為宋徽宗時鑄造,“是上皇無道錢,此中不使。”什么意思呢他們認為宋徽宗是無道之君,所以,拒絕接受他的貨幣。這真是今有憤青抵制日貨,古有民眾抵制昏君。當然古今行事高下有云泥之別,境界還是有高有低的。宋朝皇帝還曾做過更奇葩的事情,為了達成自己的心愿,居然不惜去給臣屬行賄。
宋真宗一心想做秦皇漢武那樣的偉大事業來青史留名,可其實在是能力一般,正常情況下是沒希望了。不過每個時代都有貼心人,資政殿學士王欽若窺測出他的心事,首提封禪,以迎合上意。古代的帝王只有文治武功無與倫比才有資格到泰山祭天稱做“封”,在山下祀地稱做“禪”,可是宋真宗又沒有作出文治武功的大事來,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而要封禪,還需有一個關鍵的技術性問題,一定要先得天瑞,既上天給予的“吉兆”,才可行封禪大禮,這個道理,趙恒也很明白。王欽若早有主意,于是又說,可以假造天瑞,只要皇上自己相信并崇敬它,而后詔告天下,便與真天瑞沒什么不同,并說歷代的君王老爺都是這么干的。可大凡要搞鬼的人心中總是心虛,宋真宗也是這樣,他怕宰相王旦阻撓,怎么辦呢
王旦進士出身,人稱“圣相”的李亢死后,先是寇準做了一段宰相,接著王旦繼任宰相。他的做官能清廉自守,不用私人,威望也比較高。宋真宗唯恐這位官聲甚好的宰相說長道短,甚至戳穿他的假把戲,于是宋真宗便請王旦入宮赴宴,散席之后,送他一個壇子,說:“此酒極佳,你拿回去和老婆孩子共享吧。”王旦回家打開壇子一看,竟是一壇價值連城的珍珠。行賄的手段很巧妙假說賜酒,酒器內不是酒而是珍珠,這是不是有點像現在人送煙而里面卷的是錢一樣
這位在朝中混了幾十年的老臣,明白皇帝可能有求于他,于是后來趙恒與王欽若假造天書,并作出封禪的決定時,他便成了沒嘴葫蘆。不但不復議,而且還參與了這些事,當有人在朝堂上正式提出封禪的事時,宋真宗假惺惺說自己還不配去封禪時,王旦竟帶頭五次上書要求封禪,他本人則被封為封禪的“大禮使”,參與封禪活動。宋真宗的一串珍珠,使這位忠直清正的宰相成了自己造價天書、舉行封禪的合伙人
想想這些先輩們被整的如此狼狽,趙昺深感慶幸自己還沒墮落到他們的地步,但是也離著不遠了。他為了維持自己的聯盟送出去的卻不是一壇珍珠可比的,不過是以賜的名義給予的,好歹沒像真宗皇帝一樣把面子掉在地上,讓那些士人當做笑料記錄在案。
不過文天祥那天在朝議上鬧的一處讓趙昺感到了危機的迫近,這家伙完全不顧自己當年救他的恩情,當著那么多人跟自己拿祖宗家法對著干。自己當然不能說其錯了,因為人家也在履行職責,照章辦事,根本挑不出錯來,且你拿皇帝的頭銜壓人家也不怕,其后邊還有一大票士大夫拿著祖宗家法給其吶喊助威,為他撐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