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稱古人常言南方民風柔弱,一紙可安。事實也確實如此,當時南方百姓也沒什么抵抗的心思,而北方民風彪悍,尤其是西北和河北等地更甚。且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多以打獵為生,以肉食為主,運動較多,身體較為健壯;而漢人則以面食物為主,鍛煉較少,自漢朝以來就推崇儒家文化,主張追求功名利祿,素質可見一斑。
趙昺對此不以為然,古代東南地區民風勁勇好武,這也是立足東南的政權可以憑恃的條件。漢書地理志記載東南風俗云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春秋時的吳越能與齊晉等中原大國爭霸、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而令秦人喪膽、東晉時謝玄、劉裕曾率以屢破北方強敵的北府兵即是這種力量的顯示,都得益于東南地區勁勇好武的民風。
浙東及江西一帶亦頗與之同,特別是淮南一帶,為歷代流民流徙往來之地,流民多結族而行,人性并躁勁,風氣果決,包藏禍害,視死如歸,戰而貴詐,習于戰亂,顛沛流離中,組成武裝以自保,這是一支可以利用的潛在的武裝力量。后世更有號稱天下強兵的廣西狼兵。
再有在物資供應上,趙昺也承認可用礦產資源和礦產開發能力上,跟冷兵器最相關的是煤鐵資源,北方占優,而且一直持續到現代。糧食及肉類的供應,北方傳統的農作物有稷、黍、糜、小麥、高粱等,對自然條件的適應能力是比較強的,產量比較穩定,有利于做戰略儲備。
不過宋代以后占城稻的引種已經改變了這種局勢,一年兩熟已成普遍,除非發生大面積災害,否則軍糧是有保障的。肉類的供應是成問題,趙昺在才瓊州也深有體會,但是他成功的利用江海中的魚類解決了蛋白質缺乏的窘境,各軍之中食魚也成為習慣。而南方水網密布自然不會缺少魚類補充,且要比養殖牲畜成本要低的多。
此外由于地理環境因素,北方適合養馬,尤其是蒙古草原及周邊地區。在冷兵器時代,戰馬的作用極大,野戰中騎兵面對步兵有絕對優勢,步兵打不過騎兵就很難逃脫全軍覆沒的結果,打得過則很難追擊擴大戰果,趙昺承認騎兵的作用之大,也知道獲得戰馬之難,現在瓊州軍也正因為戰馬數量不足難以進一步擴充。
不過想用步軍出西川與敵軍的騎兵抗衡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主意,而瓊州水軍敢說天下無敵,即可在海中楊帆遠征,又能在內河中縱橫無阻。可關中地區缺水是常態,東南確是江河密布,又何必以己之短擊敵所長呢再有江淮地區水草豐美,雖比不得北方適合牧馬,但也可以一解缺馬之虞。
另外眾臣所言的困難,無論是取西川,還是占東南都同樣存在。由于地理上北方平原居多,利于行軍打仗,因此統一北方相對容易。而南方高山大江森林茂密,自然屏障很多,不利于行軍打仗,因此統一南方相對很難。容易統一的北方地區容易形成集中兵力和資源優勢,向南則易于各個擊破。
北方相對寒冷,有較為漫長的冬季,而南方相對溫暖,冬季短暫而且基本沒有冰凍。這樣的氣候差異使從北方向南方攻擊的時候氣候影響相對較小,而從南方向北方攻擊的時候則受氣候影響因素巨大,尤其是冬季到來之后,很少見過雪的南方人在北方隆冬時節生活都是非常困難的,何況作戰。而且冬季的后勤補給會非常困難,容易造成非常嚴重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