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認為如今蒙古人已經統一全國,這就是個偽命題,無論如何都要面對。而割據東南也非一無是處,他記的后世有人曾言集南方之所長者無如東南。東南地處亞熱帶,雨水較多,河道縱橫。長江、淮河呈東西向流過,橫亙在南北之間,再加上它們的支流,遂形成一個密集的江河水網,足以緩沖北方鐵騎的沖擊力。從阻擋北方鐵騎的沖力上來說,長江確是難以逾越的天塹。
南方可以利用這些江河水道,構筑軍事據點,扼守一些主要的通道,發揮自己水戰和守城戰的特長。在整個南方地區,沒有哪個地區能象東南這樣有這么多的江河水道可以利用。另外,南方雨季濕熱,北方人、畜皆不適應。這樣,北方勢力若越過淮河繼續向南深入,便會面臨氣候和環境上的巨大困難,而發現自己陷入了棄其所長、就其所短的不利境地。
東南地區的經濟條件也比較好。江南的開發本來相對晚于北方,但北方的歷次動蕩都會導致大量的流民南遷,流民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往南方,東漢后期的動蕩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流民南遷高峰,永嘉之亂后,中原大族和百姓再次大量南遷。尤其是宋的南遷更迫使北方流民陸續南遷,進一步促進了江南的開發和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而長江下游太湖地區本就是一個富裕的經濟區,人煙稠密。隋唐時期,東南財賦為關中所倚重,揚州之富庶,常甲天下,當時號為“揚一益二”。隋開大運河、唐治漕運,都有轉輸東南財賦以供給關中的意圖。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經濟上亦仰仗東南,重新開鑿的大運河,轉輸東南財賦以供給京師。東南江河水道眾多,交通運輸方便,匱乏之物,也易于得到補充,再加上海運,其交通貿易的范圍就更為廣泛了。
建立于東南的政權,大多能統一江南半壁江山,而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這跟東南政權的社會基礎也有很大關系。東南政權多為喬遷政權,是中國傳統政治中的正朔所在和中原先進文化的保全者。中原政權喬遷東南之后,中原先進的社會政治文化遂構成其統治的重要基礎,宋王朝再度南遷,東南再次成為中原社會政治文化的薈萃之地。
這些條件為東南的政治、軍事地位了經濟基礎。但也并非沒有弱點,喬遷政權本身又是為強敵所逼、被迫遷徙的產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進取的特性。歷史上,立足東南的政權多以北伐、收復中原為口號,但立足東南的政權大多能統一江南半壁江山,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而真正北伐成功的卻極少,便跟喬遷政權的這種特性有關
趙昺清楚打仗打的是錢糧,打的是民心所向,東南才是最好的反攻據點。這讓他難以理解為何行朝的朝臣們卻一心想要去西川,后來想想也許是朝廷的傾覆讓他們失去了再度經營東南的信心,覺的當年靠舉國之力與敵麓戰四十余年都未能阻擋蒙古人鐵蹄,不若前往西川這個封閉之地得以茍安。至于攻取關中,進取中原只怕他們自己也不大相信。
膽怯和懦弱及茍安的思想的存在,使得西進成為了行朝的主流。而趙昺此刻當皇帝正上癮呢,當然不想只做個西川之主了,卻要恢復舊地,重返中原。可是兩派爭執不下,久議未果,此前他還不著急,可以坐山觀虎斗,想著大家吵吵更健康。不過當下忽必烈將死,蒙元內亂將起,他自然不能再等下去,可如此形勢下形成統一意見卻也不容易。
如今楊璉真迦來了,使他有機可乘,趙昺相信在皇陵被盜掘的情況下,西進派對這奇恥大辱仍能忍下去。而若其還固執己見,只怕他們的官也當到頭了,雖然自己做的也不光彩,甚至可以說十分卑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