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的呂才設計了四只一套的漏壺,基本形式是由大小不等的四只銅壺組成,依次安放于階梯式座架之上。各壺皆有銅蓋,第一、二、三壺下端均裝有龍頭,龍口滴水,依次滴注儲入受水壺中,受水壺的銅蓋中央,插銅尺一把,尺上刻有十二時辰,自下而上為子至亥時。又銅尺前插放一木制浮箭,下為浮舟,隨著水位提高浮箭逐漸上升,顯示時刻,所以又稱“刻漏”。
宋朝之后燕肅又發明了另一種方法,被時人成為蓮花漏。他在中間一級壺的上方開一孔,使上面來的過量水自動從這個分水孔溢出,讓水位保持恒定,在北宋時曾風行各地。所以趙覺得陳普不過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直接仿制,或是在細節上進行了改進,說是其發明的便言過其實了。
而趙以為若是自己仿制一臺多級漏壺,這件事情對于他并沒有多大難度,他自可通過精確的計算便能完成初級設計,然后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校正就能投入使用,即便時間長些,也肯定用不了三年時間。從這些也可以看出陳普的數學和物理知識水平有限。
“陛下親政之后事務日漸繁雜,被瑣事纏身,難以一心二用。陳普既然又些本事,何不試試看”應節嚴看出小皇帝皺著眉頭,顯然對這個人選并不滿意,話語中也多有推辭之意,于是勸道。
但他也知道,小皇帝對技巧之物及算學、天文、地理皆涉獵甚深,所知之淵博當世恐無人能及,不過他仍然以為皇帝應以政事為主,那些東西終是偏門,不應沉浸太深,以致荒廢了政務。而陳普也算是名儒,必會從中勸諫,以其從旁輔佐,至少不會使皇帝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陛下,應知事所言甚是,當下既然無合意的人選,可先以陳普代行教導,待日后有了勝任之人再行替換即可”徐宗仁也隨之勸道。
“唉,陳普乃是名儒,以其主導研究這些事務,恐其會以為朕慢待,不但不肯赴任,反而引出麻煩”趙還是有些不愿。可也覺要是欲尋到自己這樣的大才,恐怕只有同為穿越者了。而這個時代還活著名家只有郭守敬了,但其身居蒙元,正為敵所用。
“陛下,陳普既然以忠君標榜,自當為國為君效力,其若拒絕征辟,則是徒具其名的偽君子。臣愿前去一試,勸其歸朝效力”徐宗仁施禮道。
“好吧,但是不要強迫和誘惑,也不要許下什么諾言。”趙沉吟片刻言道。
“是,臣遵諭”徐宗仁再施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