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咝,這只怕讓你失望了。此船并不適合作為戰船使用”趙昺聽了咂了下牙花子,有些無奈地道。
“陛下,為何不可啊”鄭永聽了大急地問道。
“你看,這種船為了提高航速,船體設計的修長,帆桅又高大,火炮射擊時產生的反沖力極易造成船體傾斜,所以不能當做戰船使用,若只是運兵倒也可以一用”趙昺指著戰船言道。
“這陛下我們可以搭載弩炮啊,如此便不會有反沖力了。且陛下才高八斗,也可重新設計一艘啊”鄭永想了片刻,仍然不死心地道
趙昺自然知道有可以逆風行駛的船只,在現代無論是核動力,還是以燃油和蒸汽發動機為動力的船只都可以做到,但是在這個年代都沒有,而他當下也不可能造出來。現下只有人力和風力催動的船只,也難怪鄭永兩人一臉不相信的樣子。
當然趙昺也并沒有胡說八道,現實世界上還真出現過以風為動力,卻可以真正實現逆風航行的帆船。那就是十九世紀為了滿足海戰特別是海上貿易的需要,在航海歷史上應運而生的快速帆船飛剪船,其航速可達十七節左右,載重量在千噸上下。
為了證實自己的說法,趙昺讓王德從自己的工作室中取來了一架船模,放在他們面前。可他們除了覺得這艘船樣子奇特外,并看不出其中有什么奧妙,更說不出其中的道理,他只能給兩人做了個科普,講講飛剪船的妙處。
這艘船有小的干舷,較少的上層建筑,不僅改善了船舶穩性,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帆的作用。船幾乎貼著水面航行,長寬比一般大于六比一。其水下形狀設計成最小阻力值,以提高航速,但又保持了一定的橫向阻力剖面,導致水線特別優美,甚至在首部水線面有內凹,長而尖削的曲線剪刀型首柱呈一種適合于賽跑的態勢,在海上能劈浪前進以減小波浪阻力,也因此獲得了飛剪的名聲。
為了獲得高性能,飛剪船還做了許多創新型的設計。飛剪船的首柱也延伸了船體的長度,沿首柱外伸一斜杠,就可在首部多懸一些支索三角帆,有利于擴大撐帆的容量;空心船首使船在浪中便于抬首,提高了它在浪中的航向穩定性。后體逐漸變廋的有傾度的水線十分協調地過渡到狹窄的圓尾,與優美的船首型式和諧地混成一體。
這類飛剪船更明顯的是帆面積很大,一般使用三至四桅全裝備帆裝,往往用高桅,其高度達船長之34,在頂桅帆上還掛有月亮帆和支索帆,有時在船之兩側還有外伸帆桁,稱翼帆杠,可掛翼帆,更加大了帆的橫向外伸面積,甚至超過了船體的寬度。
飛剪船船型瘦長,前端尖銳突出,后體逐漸變廋的有傾度的水線十分協調地過渡到狹窄的圓尾,與優美的船首型式和諧地混成一體。而桅桿的高度更是超過十余丈,船帆的面積達到數千平方米,這些都讓飛剪船獲得了較高的航速,并通過調整風帆,獲得逆風行駛的性能。
“陛下,這桅桿如此高,又是四桅,布滿船帆,速度定然很快”鄭永看著足有三尺多長的模型,指點著道。
“當然,日行三百里總是有的”趙昺摸摸下巴道,其實這還是保守的說,因為尚未造出實物,他覺得還是不要將話說得太滿,免得落下吹牛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