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說的太嚴重了吧,不就是聞鼓而進,聞金而退嗎小的還是知道些的。”王德確是有些不服氣地道。
“哪里有那么簡單,這里邊學問大了,你這些年白跟著朕混跡于軍中了,還不懂將死鼓、御死轡的道理”趙昺撇撇嘴道。他初來這個世界時其實也如王德一般,以為在小說中經常使用的“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使他形成了中國古代軍隊只有進攻和后撤兩個信號的印象。不過身臨戰陣之后,才知道自己想的太簡單了。
在前世,趙昺就發現有關金鼓的作用便有爭論。曾有人認為,在戰爭中使用樂器更多的是為了提升士氣,就像歐洲軍隊在進攻前總是要制造巨大的響聲來威懾敵人。實際上在古希臘人的軍隊中,行軍時也要在部隊前列配備吹奏雙管豎笛的樂手。
另外在一些粗制濫造的影視作品里,中國古代軍隊都類似于武裝游行一般。大批毫無組織紀律的戰士在各種樂器的伴奏下武裝游行,等貴族車戰或騎兵分出勝負后,所有人一擁而上或是一哄而散。在這些影視作品里,大批步兵的作用似乎和中世紀農兵一樣,只是作為戰爭幕景存在。
實際上這種觀念是大錯特錯了,趙昺也意識到戰爭是一種集體行為,沒有組織的軍隊戰斗力自然低下。只能完成這種簡單戰術動作的軍隊,自然稱不上是有組織的軍隊。其實擊鼓進軍、鳴金收兵這兩個詞語,只是對中國古代指揮體系的一種文學上的簡化。
孫子兵法中就指出“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這里明確指出金鼓主要起維持秩序的作用,且僅鼓的使用就包含數類信息的傳遞
第一種是通過鼓的大小和音調的不同來表達不同級別的指揮信息。將鼓的聲調是商,帥鼓的聲調是角,這些都是對不同級別的指揮官使用鼓的嚴格區分。戰時軍令從主將的軍鼓向下級依次傳達,以指揮軍陣完成不同級別的戰術轉換。
第二種是通過鼓聲不同的頻率來表示不同的進攻速度。一般有三種不同頻率的鼓聲一步一鼓是要求步伐整齊,緩步前進。十步一鼓是要求快步前進。當鼓聲連續不斷時則意味著要發起沖鋒。
第三種是用不同的擊鼓次序來指揮不同的兵種。司馬法中提出的七種鼓法就包括“鼓旌旗,鼓車,鼓馬,鼓徒,鼓兵,鼓卒”幾個部分。這說明在作戰時,主帥會使用不同的擊鼓次序或特殊的鼓來對專門的單一兵種進行精密指揮,這代表中國古代軍隊的軍種分化和軍種配合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第四種是用鼓來控制軍事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小說中常說的一鼓整頓兵器,二鼓練習列陣,三鼓吃飯,四鼓檢查,五鼓列陣。就說明金鼓聲業已包含了整個行軍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除此之外,鼓還要和其他樂器配合發出更復雜的指令。而鳴金收兵中的“金”并不是像一些影視作品中演的那樣只是一塊金屬。稱作“金”的樂器就有四種,且使用方式也是多變,每種樂器都有獨自代表的命令,同時還要與鼓進行配合使用。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饒止鼓,以金鐸通鼓,就是指用金錞調和鼓聲,用金鐲節制行軍時的鼓聲,用金鐃停止行軍時的鼓聲,用金鐸示令軍鼓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