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膳之后,趙昺召集新訓營指揮使以上軍官談話,大家都做好了迎接狂風驟雨的準備,而結果卻是出人意料。小皇帝并沒有大發雷霆,而是逐一指出他們存在問題,尤其是為了應付檢查弄虛作假的事情,以為這些事情看似很小,卻影響極壞,會帶壞軍中的風氣。
而后趙昺又對營中存在的地域歧視問題進行了批評,要求他們要打破過去的小山頭主義,宗派主義,建立起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大局觀。在加強軍事訓練的同時,對思想教育也不能放松,尤其是軍人的榮耀感和自豪感。此外告誡眾將當下的和平只是暫時的,與蒙元的決戰是不可避免的,絕不能放松警惕。
視察結束,趙昺沒有再做久留,新訓營全體官兵到碼頭上列隊相送。看著皇帝從隊列前走過,吳洪和歐博不禁眼前一亮,看著向他們微笑的皇帝不由的挺直了腰板,瞪大了眼睛。而伙長劉大同則是吃驚之余,不由的摸了摸袋中的那一貫紙鈔,昨日在收拾廚案的時候,他發現了一貫錢,問了半天并無人認領,此刻才猛然醒悟,原來軍中傳言不假
趙昺的船隊重新起航,但是此次卻沒有自太湖入海,而是轉入長江順流而下前往崇明州,他想去看看馬場。戰馬的重要性在古代不需多言,而隨著戰爭方向轉向江北,對戰馬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可江南缺馬這已經是老問題,當下宋軍組建了十二個騎兵旅,兵力不過三萬余,這在歷朝歷代都是罕見的。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還是缺馬,而能達到如此規模還全賴于在收復江南之戰中的繳獲,隨著車軍和輜重軍的組建,缺馬的矛盾日益突出,趙昺知道這種狀況若是不加改變,對來日的北伐將造成極大的困難。因此他一邊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馬匹的同時,還建立馬場繁育馬匹,而崇明州馬場則是種馬場。
在趙昺前世每當在電視上看到外國的閱兵或者馬術表演的時候,他往往會被那些矯健的騎士與高大的馬匹所吸引。因為在國內,是很少能見到如此高大的馬匹。即使前去內蒙等有著大片草原的地方去騎馬,見到的馬匹也經常是相對矮小的,有的馬匹干脆就和驢子差不多大。
無獨有偶,抗戰時日軍所騎乘的“東洋馬”也以高大、健壯著稱,他們雖然身高不高,但是所騎乘的戰馬普遍都很高大,而“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東洋馬”,更是反映了那個時候日軍所用戰馬的優異與珍貴。這些情況,也就導致了很多對于國產馬種的鄙視,以及中國古代騎兵實力的質疑。畢竟戰馬質量不夠好,騎兵的戰斗力也會大打折扣。
然而,對中國古代軍事有所了解的趙昺卻知道,中國古代不缺乏重裝騎兵。如果沒有高大優良的戰馬,甲騎具裝自然無從談起。那么,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高頭大馬呢趙昺到了這個時代,無論從現實的角度,還是前世的疑問都想解開這個謎。
在解開這個謎之前,趙昺首先搞明白了關于馬匹的體格指標的兩個重要概念,那就是“肩高”和“掌”。一般像馬這樣的動物,測量高度時都以肩高為準,所謂肩高指的是馬匹從肩胛骨到腳的距離。而掌則是一個長度概念,傳統上經常以掌的單位來計量馬匹的身高,而一掌大約是多少,其實并沒有明確的尺度,因為每個人的手掌大小都不同,也就導致概念的模糊,他以為大約也就在十厘米左右,可也就造成馬的高矮難以說道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