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這也是皇室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皇帝作為天下之主,吃穿用度都得是天下最好的,因此各地進貢的東西不止是什么金銀財寶、珍禽異獸、奇花異草,而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的油鹽醬醋,從里到外的穿戴,寫字的筆墨紙硯,燒的炭,喝的茶,甚至出恭用的手紙都是各地進貢的,這省下的都是錢。
制度和慣例使然,趙昺也只能入鄉隨俗了,但也是有底線的。他以為在官場上,收點兒小禮物,可以視之為人之常情,可如果禮品的價值過限,就是腐敗了。同理,皇帝按照定制收受貢品,自是帝王維持正常生活和統制的需要。一旦皇帝過度收受貢品,毫無節制的收受禮物,那也是一種嚴重的腐敗行為,當然就是犯罪了。
因此趙昺自繼承皇位后,便一再消減各地的貢品,在瓊州時甚至一度取消。而收復江南后,才有所恢復,這不僅是生活所需,也是昭示百姓已經換了天。但他也是一再以體恤民生為由,減免各地的貢物,加大在市場的采買維持所需。
可習慣使然,地方官吏們想著弄點稀罕物上貢,一者也有真的表示自己孝心;二者也存著一旦皇帝見了龍心大悅,自己也就飛黃騰達的僥幸心理。所以時常換著花樣的給趙昺上貢,使他不得不分心來處理這看似的小事,將那些勞民傷財,嘩眾取寵之物勾銷,即便是必須之物也予以勾減
審核地方貢物這種事情還算輕松的話,那么審核死刑這事趙昺就不能不慎重了。在古時候執行死刑一般都是在秋冬季節,也就是影視劇中常說的秋后問斬。而之所以選在秋冬季節集中執行死刑,其實誰也說不大清楚,按照師傅們的解釋是因為要順應天意。
在古人的自然神權觀里,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征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處決犯人也是如此,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皇帝即是天的兒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時行事。而趙昺以為主要是考慮示警的作用,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閑,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看著堆積在書房中的案卷,趙昺實在有些頭疼,這些都是關系到人命的東西,自己御筆一勾就是條人命,讓他不能不謹慎,可要全部通讀一遍這工作量就不小,別說從中一一甄別了。所以現在他處理完日常的公務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消耗在審核工作上。
可能有的人會說,你傻啊,有必要自己看案卷嗎黑臉老包向來都是先斬后奏,根本就不需要事先稟告皇帝,事后做個備案就算完了,用你這么勞心勞力啊那趙昺只能苦笑著告訴你戲看多了。首先就要告訴你,包拯雖然是宋朝人不假,但這個時代的戲曲真的沒有什么包公戲。
其實“包公戲”是在元朝興起的,至晚清時才終于蔚為大觀。數百年間,包公審案的故事被編入雜劇、南戲、話本、評書、小說、清京劇,以及眾多地方戲中;近代以來,包公案”還被多次改編成影視劇。無數中國人都通過“包公戲”了解古代的司法制度與司法文化;一些學者也以“包公戲”為樣本,煞有介事地分析傳統的“人治司法模式”,反思“中國傳統司法遲遲不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