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號稱長江中最為奇秀壯觀、最為攝人心魄的風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數億年的天地造化,成就了這獨步天下的天然山水畫廊。但對于行舟其中的人卻沒有文人們眼中的詩情畫意,而是名副其實的鬼門關,在這樣的峽谷里航行,峭壁參天,江濤拍岸,使人驚心動魄。
三峽交通多依靠舟楫往來,三峽江水險急無常,暗礁密布,險灘、明巖皆對過峽船只造成阻礙。三峽的水急,萬水奔夔門,峽中驚濤駭浪。江水落差大,江中礁石密布,行船困難。水位一日之內暴漲十幾丈,一年之內水位變化極大。
且江面寬窄不一,寬的地方盈里,水枯時狹窄處僅十數丈。而江水各段深淺亦不一,最深處近七、八十丈,水淺處不到六、七丈。江中更是暗流縱橫,旋渦小者如斗,大者直徑近十丈,深達丈余,船只一旦卷入其中,難逃船毀人亡的厄運。過去川蜀的商人東來江南做生意往往也是以舟船滿載貨物順江而下,但是到了江南后卻又連船帶貨一起賣掉,而人則是選擇陸路返回川蜀,其中原因就是畏懼三峽之險。
三峽處于長江中、上游交接之地,東出有長江水道,順流可到荊州平原、江漢平原及江南大地,能通中原,進關中。與此同時,三峽又具備阻隔、封閉川蜀的條件,必然為歷代兵家據險而守、破險而攻的必爭之地。在此區域進行進攻性的戰役,也就是摧毀三峽的軍事防御工事,沖破三峽天險。而它的自然地理位置也決定了作戰方式通常采用水戰和山地戰的戰爭模式,防守者的戰略格局只能是防御為主
看著地圖,趙昺輕嘆口氣,此次征西不僅路途遙遠、艱辛,且要沖破敵軍的層層阻攔。據他所知四川行省在元代十個行省之中屬于軍事色彩比較濃重的,境內駐戊軍包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及新軍,且數目龐大,人數保持著四萬五千人左右,最多時達到七萬五千人。
不過忽必烈在征服江南后,于至元二十年開始精簡新軍,調整駐軍。這股風同樣波及到四川,合并西川東、西、北三道宣慰司及銅川等路鎮守萬戶府、新軍總管府、威州、灌州、茂州等處安撫司十四處。四川地區軍事權力逐漸集中,機構逐步精簡,行政、軍政中心開始向成都轉移。
趙昺的戰略重點一直是在江北,但是川蜀居于長江上游,也被他視為扎在自己身后的一把尖刀,因此并未放松對川蜀形勢的監視,令事務局設立了川蜀情報站對這一地區進行調查,并收集軍政情報。從傳回的情報所知,四川地區鎮戍點主要有
成都成都是蒙元軍隊較早占領的地區。窩闊臺汗時期,王子闊端進入成都并占領四川西部地區。在掠奪大批物資之后,蒙古軍隊又將成都廢棄。蒙哥汗時期,由劉黑馬和夾谷龍古率軍重新占領廢棄的成都城。蒙哥大汗很重視成都的防衛,遣大將密力火者握重兵于此。
忽必烈奪取汗位時,視其為心腹大患,“使乘驛矯詔誅之”。但奪取汗位后,元世祖又任命殺密力火者立功的黑馬之子元振為成都經略使總管萬戶,派重兵駐守。中統四年,敕李平陽在西川的“各翼軍在青居山者悉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