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擊戰術也是宋軍經常演練的,不過在收復江南之戰中,各部皆是依仗犀利的火器猛沖猛打,采用的戰術更多是穿插奇襲和迂回包抄,伏擊戰術的運用乏善可陳,所以缺乏實戰經驗。而趙昺也想通過此戰取得實戰經驗,鍛煉部隊,為以后的作戰打下基礎。
趙昺以為既然伏擊戰能否成功是在考驗雙方將領的能力,那么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能夠讓敵軍將領覺得自己“勝算很大”或是“闖過去就能贏”。比如前面說過的馬陵之戰,孫臏就是利用著名的“減灶計”,通過不斷減少齊軍所用的土灶,讓龐涓對齊軍的狀態出現誤判,從而沒有做好偵察便輕敵冒進。
而在后世還有另一個相當經典的伏擊戰案例,便是薩爾滸之戰后金對劉綎所率明軍進行的伏擊。在戰前,后金軍派士兵穿著之前被擊敗的明軍鎧甲,并手持之前被擊敗的杜松部的明軍令旗,誘騙劉綎率領明軍加速前進。結果劉綎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進入了后金軍的埋伏。
那么落入伏擊的軍隊,真的就等于即將全軍覆沒了嗎其實也未必。伏擊在初期對于軍隊最大的破壞,實際上是對士兵帶來的恐慌,因而令軍隊失控。因此在受到伏擊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讓更多的士兵始終處于慌亂狀態,是加重敵軍傷亡最重要的一步。
而由于伏擊往往是發生在行軍地形較為狹窄的地區,所以此事絕不能讓敵軍從行軍狀態迅速成戰斗隊形展開也就成為勝負最關鍵的事情了。這也是為何古代精銳的要求往往是對突發情況能沉得住氣,快速應對。趙昺以為做到這兩點,被伏擊者實現反殺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趙昺也明白讓敵軍陷入混亂也只是贏得了戰機,此時就要迅速穿插分割遭到伏擊的敵軍,因為當被伏擊的隊伍被敵人截斷時,才是最危險的。因為在軍隊被截斷后,往往隨之而來的便是對于遇伏一方其中一部的圍殲開始。
在遇到伏擊戰的情況下,其實是最考驗將領的水平時候。面對這種情況,被伏擊的指揮官往往要考慮如何能夠盡快收攏手頭的己方士兵,然后進行突圍了。不過趙昺知道在大勢已成的情況下還想要逃出生天,出了敵將出色的指揮以外,還要有相當好的運氣了
“陛下,屬下以為若是將江口沿邊百姓盡數撤離并不妥當,如此就等于告訴蒙元我們已有準備,他們怎么還會在上鉤呢”眾將商討如何將敵誘過江,發生了爭論,多數人以為為了避免百姓的傷亡,應當在大戰開始前將居民內遷,而孫愷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孫都統所說有理,我們若是故意漏出空門,敵將難免會有所懷疑,反而會認為其中有詐”趙孟錦想想道。
“當下江東其它渡口皆緊鄰常州、無錫、常熟等地,皆是人口稠密之所,且是稅賦重地,若是蒙元從這些地點渡江損失太大。只有昆山一帶最為合適作為伏擊地點,可若是漏出破綻,我們一切準備就都成了空”韓振皺皺眉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