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一戰爆發的末期才加入協約國與德國作戰,戰爭勝利之后,很快就將軍隊撤回了美國,繼續發展。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美國才直接派兵卷入歐洲戰爭,加入二戰,打敗德意日,最后成為世界的新霸主。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國在近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本土基本沒有經歷過嚴重的戰爭破壞都在發展,雖然有短時沖突和戰爭,但是其主要精力仍然是放在發展經濟,增強實力上。所以看國家的興衰猶如潮水一樣潮起潮落,起起伏伏。對于崛起大國來講,它今天上升勢頭不意味著永遠持續當一個國家開始崛起的時候,它所面臨的國際風險、挑戰的壓力也不斷擴大。
在趙昺所處的這個時代,同樣的戲碼也在上演。先是契丹、大宋稱雄東亞,結果女真崛起,契丹亡國,大宋退居江南;而女真在奪得霸主后,也維持了不過百年,就被蒙古所滅,曾經輝煌的大宋也隨之走到了歷史盡頭。蒙元也建立起橫跨歐亞兩個大陸的超級帝國,而其成就直到現代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超越。
不過歷史依然按照自有的套路在前行,當下雖然自己奮力改變著歷史,但是立國尚不足二十年的蒙元王朝已經走向分裂和衰落,可他知道即便自己不出現,蒙元也難以維系百年,依然會很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如今公文滿案,還有這么多看似不相干的奏表要處理回復,趙昺的工作量是大大增加,每天可謂是廢寢忘食,也讓身邊的人,尤其是幾個老婆心疼,但又十分不解。因為這些奏表都是未經中書,而是直接從地方送入宮中的,也就是說與大宋上奏的制度有違,且這樣事無巨細都要奏一下的樣子,在他人看來更像是小皇帝自找麻煩。
不過究其根本這麻煩還真是趙昺自找的。當初他初到這個時代就趕上了這個天下大亂的時代,憑著自己的小聰明和特殊地位拉起了一支隊伍,并逃到了瓊州。其中雖有像應節嚴和江璆及鄧光薦、陳則翁這樣進士出身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有如蔡完義、蔡喬、黃顯耀及莊思齊等這樣的小官吏及小地主出身的人,可更多的是出身軍旅和草莽及底層社會的人。
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隊伍的成分比較復雜,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不過在開始時并無什么影響,那時候人數少,大家又是聚居一處,有什么事情無論的公堂議事,還是私下里討論,基本無需動筆,即便行文也是簡單明了,就事論事,無非是用詞缺乏斟酌,看著有失文雅。
但是隨著隊伍壯大,尤其趙昺繼承大統,行朝遷至瓊州,定府城為行在后,他也住進宮中。如此一來,大家見面的機會少了,且一切都正規起來,公文往來也亦要依照舊時的定制。隨遷而來的官員的文化素質要比帥府一幫人要高的多,且又多有官場經驗,這對他們來說不叫事情,對帥府一班人可就要了命啦
按照大宋的奏疏的規制,人臣對上行文須符合“奏議宜雅”的寫作要求,也就是要符合三綱五常的道德觀念和語言雅正的語體規范。于是公文作者要多引經據典,就是以此來表明自己所言援自古人,符合道統,起碼可以保證不出格,不失范,不容易被人挑剔或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