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談話,趙昺通過王應麟的解說和自己所知,已經基本了解了歷史上政體的演變,也明白了體制的更迭其實就是皇室和朝廷之間的關系變化,簡單點兒說根源就是皇權與相權兩者間不斷斗爭的結果,即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朝廷劃開,這兩邊的職權又怎樣分
這點可以從宰相名稱的變化中便可窺探一二,不同時代官職的名字不一樣,但實際上是一樣的作用。當宰相的權力過大,讓皇帝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時,他便新設地位較低親信的秘書機構,或新取名字,或沿用已有的職位名字。然后這個秘書機構取代原來的宰相機構成為真正的掌權機構,而后成為名正言順的宰相機構。
而這就是所謂的宰相失職。因宰相職權,本該領導政府,統治全國的,可皇帝老兒感覺不安全,把這項職權奪去了,又把他們的秘書像中書門下尚書之類來代行政府宰相的職權,而多是東漢以后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事。
漢朝最早掌握機密的是尚書,然后是中書,其出自曹操的相府的秘書機構。曹丕篡位后,變成中書省,然后是門下省,這個機構在西晉和北朝很重要,有侍中和黃散兩級,黃散是黃門侍郎和散騎常侍的合稱,此時南朝對應的是中書通事舍人。
但是擔任之人都是位高權重,皇帝又感到沒法信任如指臂使時,他就會再設新的秘書機構,歷史就這樣進入新的循環。他們一旦不干什么正事,皇帝也信不過他們時,然后就是唐代的樞密院,滿清的軍機處。而區別是唐后已不是漢代的老樣子,老制度,卻又換了嶄新的一套。
唐代的政府權力已有政府與皇室的劃分,就政府來說,變化很大,漢宰相是采用領袖制的,政府中最重要的是相權,假若相權變動,一切制度必要隨之變動。而唐代宰相則采用委員制,就是把以前宰相職權正式分配給三省。換言之,便是把以前皇室部分權利重新交還政府。
三省六部制因為諸多優點而備受推崇和贊美。比如,有利于集思廣益,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強君主的權利,維護封建統治;有利于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促進文化的發展等。趙昺也有同感
從制度的傳承角度看。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對秦漢以來三公九卿制的發展。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并立,分散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趨向完善;從職能的轉變來看。三省和六部的官員處理的都是政府事務,宮廷內務另有專門機構和人員處理,它的設立表明皇家事務與國家事務徹底分離轉變,是政治制度的一大進步;從權利的制衡來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皇權與相權的平衡。
按照三省六部的職能,中書決策、門下審核批準或者封駁、尚書執行,然后分發六部執行。而趙昺按照現代政治學體系來看,中書和門下其實扮演的是立法機關,以及最高行政機關的決策部門;尚書及其六部,其實是政務院的非決策性執行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