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六部對應現在什么部門,因為古代的官制體系分類結構紛繁復雜,與現代完全不同,難以一一準確對應,大概上說
吏部,相當于當下的組織干部部,包括文選、考功、驗封、稽勛四清吏司;戶部,相當于當下的財政部、央行、國資委、國土資源部及民政部等的綜合體,下邊分設主管各省的司局;禮部,相當于當下宣傳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兵部,相當于當下國防部和四總部;刑部,相關于當下公檢法等司法機關;工部,相關于當下建設部和水利部及農墾局等。
六部有哪些職責各部尚書雖然品級相同,但重要程度還是有先后的。一般是按照富、貴、威、武、貧、賤,來給六部來排序的。
富是指戶部,戶部管錢糧,所以戶部象征著富;貴指吏部,吏部管京里京外的大小官員,所以吏部占個貴字;威是指刑部,刑部堂審案時要喊威武,所以刑部確實威風八面;武是指兵部,其主管戰事、刀槍、糧秣,也算名副其實;貧是指禮部,其管教化,清水衙門,貧很正常;而賤是指工部,由于其往來打交道的都是工匠,他們操的是賤業,所以工部得一賤字。
在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流程里,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封駁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詔令。而中書省起草的詔令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門下省審核和封駁這些詔令不就是在審核皇帝的旨意嗎是不是意味著皇權實際上會受到三省制的限制呢
確切地說,趙昺認為是有的,雖然皇帝制度或皇帝稱號已然決定了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人能限制或制約皇權。但因為皇帝行使權力時需要通過一定的人員和機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三省六部制就從制度上為臣下了約束皇帝的行為從而讓其不濫用皇權的可能。
趙昺深受其害的就是封駁,他下達的旨意需要中書起草,門下負責審核。門下省若是覺得詔書有問題,就會涂改詔書然后打回,這種行為有個專用稱呼,叫做涂歸。而門下省不僅僅審核皇帝的制詔,各地方、各部門上奏給皇帝的奏章,也是必須先經過門下省審核。
如果這份奏疏所講的事情,門下省認為合理,就簽署審核意見,交由中書省討論并呈送皇帝御覽,如果門下省認為不合理,就簽署反對的意見,打回去。由此可見中書省、門下省都在一定程度上干預皇帝的言行,力圖使皇帝的所作所為在制度框架內,以使皇帝不能專權。
當初趙昺嫌自己的權利受到制約,后來以提高行政效率為名,將中書門下虛置,變成了有名無實的單位。而重大事宜則由左、右相和參知政事及樞密院正副使組織堂議,或增加六部尚書同堂議事。一旦得以通過,由他在決意上加蓋印璽,旨意直接下達給六部或各軍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