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昺的私旨只要不是涉及國事,只需左、右相或是值守的參知政事簽署就可以發送六部或地方執行。而后設立軍機處也是以擠壓相權為目的,后來一連起草詔書和審核奏章也交由御前辦處理,以致有人將御前辦主事稱為內相,有了取代外朝的趨勢。
所以趙昺雖然當初建立御前辦只是想減輕自己的工作壓力,協助自己分類整理文件,收集資料和保管重要文件,對接中央和地方部門工作,而成立的秘書處。但實際上當下的御前辦已經有了中書省和門下省的一些職能,參與到重大事件的前期決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朝廷的運作程序和事件走向。
趙昺當然清楚如此做在戰時和處理突發事件,作為一個臨時機構存在勉強算的上合理,而他的目的也是在通過在御前辦工作,受到自己的思想影響,并作為后備干部進行培養。但是作為帝王的幕僚,這些人在資歷和理政經驗上皆相差甚遠,無法承擔參贊軍機的作用。
當前形勢趨好,領土已經穩定在淮河沿線,面積比當初在瓊州擴大了百倍有余,人口也已經達到四千萬左右,事情也是越來越多,到了目不暇給的地步。趙昺以為現下的朝廷機構并沒有能與時俱進,不但自己對紛雜的事務難以及時處理,朝廷也已經不堪重負。
因此調整朝廷機構,理清運作程序及完善議事和決策職能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而趙昺想著要逐步健全相關機構。但是他對增設那些部門,如何確定職能還只存在于設想當中,并沒有詳細的方案。所以今日便與王應麟提及此事,想在回京前能有個眉目。
眼下從三省六部制的優點來看,它確實是一項很好的制度。是不是優點多就一定會得到長期推廣呢趙昺的答案是否定。中書門下體制建立以后,三省機構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更趨嚴密和完善。但三省與宰相分離,中書門下成為宰相府署,獨立于三省機構之上。
在這種體制下,中書門下直接指揮諸使、諸郡、諸軍執行政令,宰相對于行政事務的干預越來越強,甚至直接下行過去由尚書六部處理的事務。宰相與君主的聯系更多的作為“參總庶務”的政務官,而不再是“坐而論道”的咨詢者。
而今選擇恢復三省制,是完全照搬前朝的版本,還是吸取前人的經驗,有選擇的保留,趙昺還在猶豫。因為這不僅關系到增加公職人員和開支的問題,還涉及到如何維護自己權益的問題。一旦放權過多,自己多年的努力豈不前功盡棄,重新被架空,弄不好又變成了吉祥物被人供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