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趙昺對于此次風波依然不敢輕忽,江北乃至中原地區自蒙古滅金以來戰亂持續了幾十年,導致人口銳減,經濟嚴重消退。而移民充邊向來是歷朝歷代解決邊防問題的方式,按說江南地少人多,導致生產關系惡化,也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前移人口正好可以填補江北的空缺。
可能有人會說,現代社會江南人口數億,而土地并沒有增加,且工業的發展還侵占了大量的耕地,也沒有出現嚴重的饑荒,糧食產量依然可以滿足需求。但是不要忘了,古時候生產力低下,又沒有現代的農業技術,缺乏完善的水利設施,糧食產量是很低的,養活一個五口之家需要三十畝地的產出。
移江南之民充實江北之地,從大局來看是為國為民的好事,但是趙昺知道要實現并不容易,否則也不會出現后世朱元璋父子先后動用國家機器實施湖廣填四川、山西充京畿的事情發生,而這也是為后世詬病的惡政。
以趙昺所知江南人不喜歡江北,不僅僅是要背井離鄉,而是存在著十足的偏見,這當然也是從時人的筆記和野史中看到的,尤其是士人們尤甚。他記的不僅是江南士人,東南沿海的士人都對京城風氣頗有意見,他們的私人筆記里充滿牢騷。
即便對京師也滿是不屑,說北京人懶、貪玩、好吃、偷奸耍滑,只會靠著詐騙宮里錢財或挖前朝財寶一夜暴富,隨后迅速敗家云云。京城婦女更要忍受南方男人的歧視,被挑出了各種缺陷,不適合給外地公務員當老婆。
京師婦人有五不善饞也,懶也,刁也,淫也,拙也。與此同時,當然不忘追憶南方,尤其是江南女子維揚居天地之中,川澤秀媚,故女子多美麗,而性情溫柔,舉止婉慧諸方不能敵也。最讓南方人驚訝的,是大都市里數量驚人的閑人乞丐,拿到一點錢就賭博,可以把褲子都輸光,下場極慘。最終,他們只得感嘆燕云只有四種人多奄豎多于縉紳,婦女多于男子,娼妓多于良家,乞丐多于商賈。
依靠這樣的首都市民,國家怎么能長久這儼然成為了超越地域的共識。運河邊的山東士人也發出這等警語國家建都幽燕,北無郡國之衛,所恃為腹心股肱者,河南、山東、江北及畿內八府之人心耳。其人一不如意,則輕去其鄉;往往一夫作難,千人響應南方士人力主南遷,一直沒有成功過,有一位叫做李塨的大臣南遷未果后,竟痛哭道天意不使南也,已矣完了
不過趙昺以為明代的移民政策之所以光受江南士人的不滿,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科舉和經濟問題。
科舉優勢對官僚群體有著直接影響,,雖然明代為了搞好地域平衡,在科舉名額的分配上煞費苦心,明初江南人在進士總數中比例不高,在明末則穩定在15以上,在崇禎時期更在2030之間,這個比例實在是不高,但江南士人在科舉中的優勢還是無法阻擋。
明初江西士人是科場霸主,到了中期浙江士人后來,到了晚明,南直隸的士人最終登頂。據學者統計,從萬歷十年至崇禎三年,內閣成員共四十七人,共有三十三人來自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區,占總人數的七成。
趙昺還聽說過一個說法,正是由于明代中期江南士人組閣掌權,才導致了明朝的衰落,直至滅亡。對于此他以為不過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明代江南士大夫的崛起其實只是這個規律的體現罷了。
明朝初期,朱元璋可以利用漕運將江南的財富運到北方,利用科舉打壓江南士人,使其難以進入權力高層。但是隨著明廷對江南經濟的依賴越來越重,這種格局終于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