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英明威武,精兵強武,將韃虜遠逐,學生敬服”張瑞豐趕緊施禮道。
“那你們以為朕并沒有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嘍”趙昺又沖階下一眾太學生問道。
“陛下圣明”太學生誰敢說錯,否則就要給送到蒙元上書去了,眾人參差不齊地應道。
“那此條諫議是不是你們提錯了”趙昺又問為首六人者。
“是學生考慮欠妥,錯了”楊連山等人雖不太甘心就此認錯,但也不得不低頭,其他幾人也只能點頭稱是。而他們的話也引起了圍觀百姓的哄笑聲。
“陛下,在此事上學生等確是有錯,但也不該為此忘記祖宗家法,崇武輕文,輕慢士人,殘害士紳。”眼見形勢有變,李耘為防止皇帝再搶占先手,而現行質問道。
“大膽,爾膽敢對陛下不敬,口出穢語”李耘話音剛落,便有小黃門厲聲喝叱道。
“學生情急,口無遮攔,還請陛下贖罪”李耘被驚得一怔,他也清楚不敬之罪可大可小,重則滿門獲罪,輕者也只是訓斥幾句,這全靠皇帝的心情。而剛才自己口無遮攔,語氣不免生硬了些,皇帝真是借此發難,此次行動就會功虧一簣,趕緊躬身請罪道。
“算了他們正彈劾朕輕慢士人,若是治了他的罪,反而有的話說了”趙昺擺手制止了準備上前拿人的軍卒道。
“謝陛下寬宏”眾太學生剛剛也是暗捏把汗,真追究起來,大家都得跟著吃掛落,齊齊施禮謝過。
“你們言朕慢待士人,殘害士紳,可要有證據,不能紅口白牙的說空話”趙昺抬手讓他們起身,笑著問道。
“學生自不敢胡言亂語,今日與學生等前來上疏的還有各地赴京的士紳,他們多有冤屈”李耘一指站在太學生隊伍后邊同來士紳人群道。
“好啊,請他們上前答話”趙昺言道。
一眾赴京的士紳本想讓太學生們在前沖鋒陷陣,他們在后出謀劃策,然后坐享其成。但現在計劃完全被打亂,暗罵那些太學生愚笨,又不敢不上前答話,只能硬著頭皮上前。
“在下徐龍澤,婺州府人士,甲戌科春榜狀元,授承事郎簽書、昭慶軍節度判官廳公事。臨安淪陷后,退居鄉中,耕田為計,讀書吟詩為樂。陛下領軍光復江南,行朝歸還臨安,在下歡心鼓舞之余,亦欲為國出力,多次向有司投遞薦書,皆石沉大海。而后又請州府發放寄祿薪俸,也杳無音信。因而北上入京,想為與在下一樣遭遇的同仁討個公道,問問陛下為何不依祖例,對在下等舊官加以供養、安置”一人當先出列向階上施禮道。
眾人聽了一起一陣喧嘩,他們沒有想到來的士紳之中竟有狀元,而且又受到朝廷如此慢待,不禁為其抱屈。但趙昺仿佛沒有聽到一樣,只是點點頭,指指另一個人道“嗯,下一個”
“在下李長孺,淳祐七年進士,曾任知臺州軍州事,總領湖廣軍民錢糧所僉事。襄陽陷落后,元軍侵入湖廣,鄂州隨之失守,在下于亂軍中得以僥幸存活,回到鄉中,耕讀為業,教諭族中子弟。但復國之后,當地州府卻誣陷在下有瀆職之罪,將田產盡數罰沒,剝奪了功名,不復啟用”一個年愈六旬者出列道。
“在下李應春,德祐二年進士,為及授官,臨安便陷落,以致報國無門,被迫還鄉。吾父李彥景定年進士,累官至廬州通判,蒙元南下時城破被俘,數年后得以還鄉。朝廷復國后,吾父遭人誣陷稱其曾經仕元,被朝廷處以極刑,家中子弟也被禁止參加科舉,還請陛下明察,還吾父清白”又一個四旬左右的文士打扮的中年人上稟道。
接下來又有數人出列各自稟明自己的冤屈,而這些人反應的問題不是討官要官的,就是要求補發俸祿、要待遇。再就是說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要求予以平反,并恢復名譽。而這些問題又皆歸結于趙昺不恪守祖宗家法,擅殺、打壓士人的錯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