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在征戰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就是良禽擇木而棲這句話,從正面說可以理解為棄暗投明,反之講就是背君叛國。而國人的傳統對于降者向來持保留態度,認為這種人既然可以背叛原主,那也就可能會背叛新主,因而嘴上贊不絕口,心中對其忠誠卻存在懷疑,一般不會予以重用,甚至會做出卸磨殺驢之事。
游牧民族信奉的是叢林法則,誰厲害誰是老大,昨天被人征服,今天就會跟著去打別人,而明天可能戰敗了,又會跟著新老大掉頭打舊主。所以在他們對于忠誠的理解還是大有不同的,而在唐朝滅亡后,中原地區連番遭到游牧民族的入侵,終大宋一朝也未能完全收復。
這讓趙昺懷疑那些留在中原的士人,經過上百年的顛沛,道德觀念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傳染,對此也不是特別在意,學會了順應形勢,有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生存法則。所以整個金朝殉葬的高級文官并不多,在蒙古軍的兵鋒下,元好問等人選擇了茍安。
元好問除了靠上了張柔,還尋找了另一位靠山嚴實,其是蒙古四狗之一木華黎拿下山東的大功臣,為忽必烈信任的漢侯之一,而其也喜歡庇護元好問這樣的文人。正是因為有了兩個漢人世侯當保護傘,元好問才得以度過當時的亂世,在其眼中“神州竟陸沈”時,他一點也沒有殉葬的念頭。
但是令趙昺困惑的是那些反而是那些備受女真權貴壓迫的漢人底層民眾愿意為它赴死。這些人也不喜歡金朝,可更多的北方民眾選擇了抵抗,他們讀書少甚至不識字,卻心懷忠義觀念,愿意為金朝對抗蒙古效力,愿意為自己的家人復仇,在窮途末路時紛紛慷慨赴死。
因而元朝和南宋共同的看法就是“武臣戰卒及閭巷草野之人為多”,金朝最后的忠臣“馬習禮吉思、王清、田榮、李貴、王斌、馮萬奴、張德威、高行中、程濟、姬芃、張山等十有三人”,無一人是權貴,也無一人是華夷觀念深厚的文臣,也正是他們這些鐵錚錚的漢子,而不是元好問這等人讓蒙古人知道了什么是華夏精神
趙昺分析了中原地區的漢人的各自心態,也讓眾人覺得眼前一亮,也能理解要他們審時度勢,放眼全局的含義。
皆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當前蒙元雖然連敗,在軍事上已經失去了銳勢,轉而采取守勢。但普通百姓不會想那么多,以為宋軍的進攻使得自己子弟被強簽當兵,朝廷不斷增加稅賦,給他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而他們攻城掠地,搶占了自己的田地,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資本,對王師只有痛恨。
而今蒙元是內外交困,財政趨于崩潰,強征暴斂下已然是怨聲載道,但是那些漢人世侯們尚未收到多大的沖擊。而蒙元草原軍的南下卻會打破這種平衡,他們與漢人世侯間本就處于對立,現下入主中原不僅侵入世侯們地盤,也必然會損害到他們的利益,雙方的矛盾會日趨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