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歌聲調子,立刻讓帳內外穿梭著送奶茶、燒爐子的女人們,臉上也露出了愉快的笑容,盡管她們未必能聽得懂漢話,但是,買活軍的客人們一來就唱起了韃靼歌謠的調子,這讓韃靼人心里舒坦,很多韃靼牧民已經認為買活軍的客人們是他們的朋友不管朝廷之間門是如何打仗的,但是,生活在邊境的百姓們,他們還是有自己的交往。
不少做關外生意的漢人,都有些過命交情的異族兄弟。這些兄弟們會護送他們去開拓新的商路,甚至在必要的時候用生命來維護漢人朋友,韃靼的牧民中,有許多會是最兇猛的敵人,但同時也會是最可靠的朋友。
不過,現在買活軍在草原上,的確沒有什么敵人,畢竟,除了他們之外,沒有人能一口氣吞下數額如此巨大的羊毛,價錢還給得這樣好也沒有人拒絕他們帶來的各種商品,其中,最不可取代的是買活軍帶來的棉布,這是韃靼人確實少不了的東西,而在邊關,除了買活軍之外,誰能用這樣便宜的價格帶來質量這么好的棉布呢
一樣新的商品,能改變整個邊關的生態嗎對于沒有聽過圈地運動、羊吃人這些故事的百姓來說,似乎是有些天方夜譚了,政治,似乎本就是一件遙遠、莫測,常人無法理解的活動,百姓們是注定不能明白它運轉的道理,只能承受它運轉的結果的。
但是,同時他們所有人都能明白羊毛線背后的價值所有人都需要毛衣褲,這就是世間門的真理,尤其是對于在草原長大的韃靼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世上還有南洋那樣終年炎熱的地方,在他們看來,這世上只有種地方他們住的地方,一年中有大半年都需要穿毛衣保暖,有了毛衣,就可以晚些穿上沉重的皮衣,比他們更南的地方,一年中大概要穿四五個月的毛衣,漢人住的好地方,還有,比他們更北的地方,那里住的羅剎人,恐怕一年中不穿毛衣的日子是很少的。
就像是棉花一樣,毛衣從它誕生到世上開始,就成了鹽、茶一樣的東西,而很多人沒有看明白的還有一點,那就是毛衣和秋衣褲,實際上是必須綁定的商品,人不可能貼身穿毛衣,會被扎得痛苦不堪,而且毛衣也會臟污得很快,而且,秋衣褲還必須厚實,否則,它抵擋不羊毛扎肉,也就失去了作用。沒有牧民,漢人很難收集到這么多羊毛去生產毛衣,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沒有漢人的棉布,牧民就算生產出毛線,也沒法穿它制成的毛衣呀
這是比茶馬貿易更加難舍難分的一對好伙伴,漢人和韃靼人,誰離開了誰都不行,誰又都需要毛衣去度過嚴寒的冬天,這東西只用一年就改變了延綏的局勢,現在,延綏這里的城防已經很松弛了,出現在城外的韃靼面孔,也不會引來什么警惕現在土豆實在是便宜,牧民們在四季草場隨便種個幾畝地,一年的嚼口就出來了,他們也不需要為了一點口糧和鐵器,試著沖擊堡壘,來關內搶掠啦,他們現在可以賣羊毛來換了
漢人和韃靼人的仇恨,那些從前的戰爭故事,還在邊關流傳,但是,邊關人奉行的生存哲學,是內陸那些沒有生存壓力的富貴人家無法想象的,日子總是要過下去,哪怕世代血仇,可現在,只要牧民們拖著的板車上,高高地壘著成色不同的一袋袋羊毛,甚至很多漢人百姓還會給他們帶路,一道去設在城外十里處的坊市那里常年都有買活軍的商隊在,源源不絕地調派著棉布出關,可以說,延綏鎮這里也受了一些韃靼人的好處,若不是羊毛棉布貿易,延綏鎮這里也沒有這些便宜的好棉布賣
羊毛就這樣,以一種瘋狂的速度滲透進了草原人的生活里,飛快地改變著他們的習慣,以往,韃靼牧民們在山羊和綿羊間門沒有明顯的偏好各有優劣,山羊皮實,能上險要的地方吃草,綿羊毛多,也略微細軟了一些,但是綿羊上不了山,而且更加嬌弱,對草質要求也高,總之就是沒山羊那么好養,所以一般來說他們總是對半在養。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韃靼人的帳篷下,一般也就是十幾只山羊,用來在放牧時警戒、護衛、引路,余下的羊群全是綿羊,而且,很多消息靈通的牧民已經從那日松一家這里借種羊來,給自家的綿羊配種這種叫做美麗奴的細毛羊,羊毛比韃靼人現在的羊種要細軟多了,用來紡線的優勢極大
牧民們不像是農民那么守舊,他們只要一聽到這消息,沒有絲毫猶豫,就立刻騎馬趕到那日松一家的草場來,說著好話,借走了種羊,還回來時送上了上好的白食作為酬謝這也讓那日松一家,成為了這一方草原上說話十分算數的新貴,人們自發地服從他們,甚至比服從管束這一片草原的臺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