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謝嘉瑯去城外督促夏收,回縣衙的路上,忽然沖出來一伙盜賊,直撲向他。
猝不及防之下,縣尉典吏反應不及,只擋住兩個盜賊,其他盜賊直沖向謝嘉瑯,亂刀抬起。
道旁百姓驚呼出聲。
眼看就要血濺當場時,謝嘉瑯推開不會武的青陽,拔出佩劍,長劍出鞘,武器碰撞在一處,激起寒光。
盜賊沒想到他一個文官竟然會武藝,面面相覷,和他交手幾個來回后,倉皇逃竄。
縣尉跪地請罪“大人,小人失職,請大人責罰。”
謝嘉瑯沒有動怒,還劍入鞘,示意青陽把地上盜賊留下的斷刀撿起來。
縣尉奉謝嘉瑯的命令,捧著斷刀挨家挨戶拜訪城中大戶,告訴他們謀害朝廷命官是要抄家的重罪。
沒幾天,城中大戶主動找到縣衙,踴躍交稅。
上任一個月,新任知縣就傳出剛直鐵面、不畏生死的名聲。
這天,城里的百姓發現,縣衙大門竟然敞開了,任何人只要想告狀,可以直接進入大門,面見堂官,直訴冤屈。
滿城都震驚了。
在這之前,縣衙大門無事不會打開,百姓想要告狀,必須先出錢請專門的差吏寫好狀子,再將狀子送到縣衙看守大門的典吏手上,典吏把狀子轉交給文吏,文吏轉呈給縣丞。
這一層層轉交,官府到底受不受理案子,先由這些差吏說了算,而百姓為了讓自己的狀子盡快得到受理,就得花錢討好縣衙差吏,應付他們的勒索。
因此,平民之間有了糾紛,寧可求勢力大的中人幫忙調和也絕不去縣衙告狀,免得被剝幾層皮。普通百姓受到欺壓時也不敢告狀,因為連求人寫狀子的錢都拿不出來。
現在謝嘉瑯命敞開縣衙大門,所有人可以直入大堂,城中百姓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所有人都在觀望。
幾天后,一個走投無路的農人無奈之下走進縣衙大門。
沒有人喝罵他,攔住他要錢,也沒有人拿著棍棒上來驅趕他。
他小心翼翼地往里走,來到大堂下,抬起頭,一個身穿青綠色官服的年輕官員坐在堂前一張大桌案后翻看公文,眉眼嚴肅威武。
官員抬起頭,兩道銳利的目光落到農人身上。
農人情不自禁,撲通一聲跪下了。
頭頂傳來一道清冷威嚴的聲音“老丈請起,你有何冤屈向本官道來。”
農人愣愣地抬起頭,望著年輕官員那張嚴峻的面孔,老淚縱橫,開始訴委屈。
半個時辰后,老農走出縣衙大門。
在門外等候的鄉人和圍觀的百姓一擁而上,七嘴八舌問他怎么進去了這么久。
老農搓著手,喜道“知縣大人接了我家的案子”
眾人大驚“你見著知縣大人了”
老農點頭“見到了,知縣大人就坐在大堂里,問我有什么冤屈,我說村里的高大戶撞傷了我的牛,知縣大人當場讓人記下,受了我的案子,說馬上就派人去我家看牛”
“沒人找你要錢”
老農搖頭。
眾人目瞪口呆,衙門大敞,百姓直入,知縣大人親自坐堂,這太陽是打西邊出來了
當天,果真有差吏隨老農去他家,確認他家黃牛的傷情,傳高大戶去縣衙,命他賠償老農。在縣衙里,高大戶不敢抵賴責任,老實答應賠償。
第二天,縣衙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了。
縣尉看來告狀的百姓太多,想暫時關上大門,謝嘉瑯搖手示意不必,命衙署中的文吏分成幾班接待百姓,將百姓的糾紛全部受理,然后按照不同類別記在紙上,送到他跟前,他過目后,按照輕重緩急派人去處理。
接下來的日子,不論風霜雨雪,縣衙大門始終敞開著。即便是休沐日,也有一個文吏在大堂值班。
于是,鐵面知縣又多了一個青天知縣的美名。
轉眼到了過節的日子,各家設宴請謝嘉瑯共度佳節,他一律謝絕,送到府上的厚禮讓人原封不動全還回去。
商戶們左等右等,沒等到知縣大人的仆從借著過節來索要節禮,個個納罕不已。
進入縣衙,大門后是甬道,儀門,大堂前面懸掛牌匾,左右是典吏房,從大堂往里去二堂,要經過門房,二堂里面是知縣平時批閱公文和縣丞、文吏辦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三堂,是官員和家眷起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