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非是艾倫威爾遜自作主張,北約和聯邦德國沒出現的后果已經顯現出來了。
在當前遠東已經爆發戰爭的情況下,艾德禮內閣當然不愿意在歐洲這邊加一把火,把蘇聯的注意力從遠東吸引回來。
所以英國同意合并占領區并且愿意為之努力,并不代表就支持聯邦德國馬上就出現。
艾倫威爾遜只不過是轉述本屆政府的意見給美國人,美國帶領自由世界擊退了入侵韓國的企圖,英國才會同意讓聯邦德國出現,在此之前,占領區可以合并,聯合政府的事情在說。
這是出于不要激化歐洲矛盾的考慮,非常的合情合理,除非美國準備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不然就算是華盛頓也不能在這件事上施壓。
艾倫威爾遜到了現在發現,北約和聯邦德國只不過晚出現了一年多,趕上朝鮮戰爭爆發,竟然能給英國帶來這么大的回旋余地,果然英國的外交傳統沒有錯,就應該把水攪混。
對于這種解釋,美國代表也表示認可,“華盛頓也不希望在這個時候激化歐洲這邊的局勢,但是關于跨大西洋軍事同盟的事情,還需要英國的支持。畢竟美國出于維護世界和平的考慮,愿意幫助歐洲抵抗蘇聯的威脅,但是如果沒有軍事同盟的存在,美國是沒有理由長期在歐洲駐軍的,公民們也會反對。”
“處在英美特殊關系的考慮上,我不會把這些話當做是威脅。”艾倫威爾遜聽了之后話鋒一轉道,“這件事還是涉及到了法國,相信你們也是知道的,法國才是有陸軍傳統的國家。而不是英國,所以對法國的說服工作,對軍事同盟這件事就十分重要。”
德國當然更有陸軍傳統,不過現在德國是一個戰敗國,連一個政府都沒有。歷史上德國加入北約的時候朝鮮戰爭都結束了。
美國想要在歐洲尋找能在陸軍上和蘇聯對峙的國家,此時此刻只能爭取法國,沒有第二個選擇。事實也正是如此,北約的總部剛開始并不在布魯塞爾,而是法國首都巴黎。可見美國對法國倚重有多大。
后來北約總部成了布魯塞爾,那不是戴高樂上臺之后讓美國人滾蛋了嘛。
所以在北約成立這件事上,艾倫威爾遜的工作重點就是,讓美國盡量把在歐洲的軍事基地,設在法國,連同應該設置在英國的那部分也放在法國。
帕梅拉蒙巴頓正好在巴黎有人脈,關鍵時刻艾倫威爾遜總能表現出來胃不好,果斷就讓未婚妻試試能否,讓法國把伸向歐洲的觸手吸引過去。
反正戴高樂威望這么大,法國人遲早會把戴高樂請出來,到時候再讓美國人滾蛋嘛,這樣英法兩國都能避免被美國滲透。人人都有優點的,甚至是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