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說,越不想發生什么的時候,越會發生。出于長期以來的謹慎,艾倫威爾遜選擇相信這個沒來由的定律。
在英屬東非首府內羅畢和總督菲利普米切爾溝通的同時,艾倫威爾遜還不忘記把本次巡視的利益最大化,讓桑給巴爾專員指導哈利法蘇丹前往開羅訪問。
同時也是給他下一階段的行程做鋪墊,英屬非洲的裱糊匠工作也就圖一樂。真要命的地方黑非洲還排不上號,不論從什么角度來說,非洲在世界版圖當中都屬于最為廉價的地方。
這一點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事實就是如此,英國對非洲的原材料產地定位是有道理的,后來的強國也繼承了這一點。
艾倫威爾遜需要判斷,五十年代的英屬東非核心肯尼亞,到底是什么樣。這決定于對未來規劃的判斷,實際上英國把肯尼亞定為英屬東非的核心,不是什么特別原因,只有兩條,第一是位置不錯,第二是足夠落后。
英屬東非的坦桑尼亞原來是德國殖民地,落到英國手中已經是一戰后的事情。這一點就被排除在外,在英國統治肯尼亞之前,其實內陸地區的烏干達遠比肯尼亞文明程度要來的高。
東非不同于西非,并沒有被販賣奴隸的三角貿易刮地三尺過,可以確定東非國家的文明程度要比西非高,同時東非殖民地只是在殖民時代晚期在被瓜分,不論是英法還是德國比利時,在一八八四年柏林會議之后,深入非洲之后,都很驚訝的發現非洲黑人竟然有國家概念。
確切的說,是除了西非之外的非洲文明程度竟然不錯,這和歐洲國家印象中的非洲完全不一樣,因為奴隸貿易的原因,非洲沒有被歐洲撕碎的秩序,一般都集中在內陸。
簡單來說,西非比東非文明程度落后,而東非最先進的地方還不是沿海地區,而是像烏干達、盧旺達、津巴布韋那樣的內陸國家。
內陸國家因為殖民者很晚才深入非洲內陸,所以保持了更多的傳統。
這就是烏干達為何還存在不少王國的原因,而肯尼迪這個地方,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肯尼亞內地還沒有出現國家組織,尚處在原始公社階段,但在吉庫尤人中,土地私有制的現象已經產生,原來歸父權制大家庭-“姆巴里”共有的土地,已有一部分變為個人所有,并出現了初步的租地形式。
肯尼亞存在白人社區,目前來說肯尼亞的局勢大體平穩,畢竟作為英屬東非的核心,相比較其他地方而言,英國在當地的力量相對比較強。
艾倫威爾遜決定在肯尼迪到處轉轉,了解一下英國對肯尼亞的控制力度。當然,他是要帶著瓊貝內特到處走走的,心里未嘗沒有裝個逼的想法,讓這位美國女星看看大英帝國的萬里江山,至少目前為止,英國控制的土地還是比美國大的。
誰知道還能有多長時間呢所以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店了,趁著還有,趕緊變現才是正經。蒙巴薩是英國東非的最大港口,這里負擔著當前英國糧食的很大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