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另外一個場合則截然相反,艾倫威爾遜在面對法魯克一世的時候,著重于日不落帝國的時代還沒過去,雖然表現的沒那么明顯。
和埃及國王的溝通,艾倫威爾遜的目的是在不受境外勢力干擾的情況下,進行一國對一國進行溝通,這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強國和弱國就喜歡這么溝通,這么溝通往往更加容易。
為了美國不用同樣的辦法對付英國,所以英國才要牢牢抓住歐共體的利益。
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艾倫威爾遜讓妻子邀請蒙巴頓夫婦來到家中吃飯,酒足飯飽之后,女人收拾餐具,翁婿兩人則交流今天各自的工作。
“其實重新武裝德國和意大利,對英國是有好處的。肉眼可見的未來,德國境內的駐軍根本不會離開,德國注定是一個無法逃脫掌控的國家。就算是重新武裝也不會有再次開戰的能力。”艾倫威爾遜說到這話鋒一轉道,“如果對抗蘇聯的重任僅僅依靠英法兩國,國家的軍事開支一定會居高不下,就算是拿出來龐大的軍費,也只能維持現有的武器裝備。”
“正常的更新換代還是會受到影響,皇家海軍已經算是受到影響最小的軍種,海軍的特質決定了,不論是追趕還是按部就班的更迭,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早一點讓德國和意大利重新武裝,我們就可以把軍費投入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德國人口還超過英國,意大利人口也比法國多,增加這兩個國家的軍隊。歐洲壓力就會大大減輕,這樣我們的軍費就有了優化空間。”
艾倫威爾遜并不是在撒謊,意大利人口比法國還多三百萬,同樣聯邦德國的人口比意大利還多一些,這都已經建立在蘇占區一定程度上封住了人口外逃的趨勢。
“就像是一戰之后,張伯倫首相和希特勒簽署的海軍條約一樣部分認可德國的重新武裝,用來對抗蘇聯”蒙巴頓將軍歪著頭詢問,“是這個意思么”
“是也不是,這個例子有待商榷。駐德盟軍不會再讓希特勒重演。”蒙巴頓倒是沒什么顧忌,差點讓好女婿沒法接了。
步驟和目的固然是差不多,但環境已經大變樣了,當初張伯倫不能控制希特勒,不代表現在的英美法控制不了半個德國。
不過蒙巴頓也同意一點,對德國和意大利的重新武裝,在軍事開支上的回旋余地更大。
只要能夠保留海軍更迭的可能,他不在乎兩國是不是重新武裝了。
李奇微確實很愿意把在日本做過的事情,再從歐洲復制一遍。
返回巴黎北約總部之后,很快就和華盛頓取得了聯系,對重新武裝德國和意大利充滿了熱忱。
面對華盛頓的疑慮,李奇微則表示,難點在于法國,不過只要英國不出聲,想要讓法國默認現實還是很容易的事情。
李奇微信心滿滿的和華盛頓溝通的時候,不知道此時此刻在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有一個前途無量的白廳官員,其實對法國未來退出北約這件事,心里更加愿意默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