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自治領獨立已經到了最后階段,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實際上正是為了保全尼日利亞自治領獨立之后的利益,英國才會出席本次的會議,談一談。”
艾倫威爾遜一身正裝面對各大報紙記者的提問,“英國在劃界問題上吃過虧,并不想英屬印度分治之后的流血事件重演,而實際上拉各斯方面和我一直保持著溝通。英國的立場是,得到一個讓各方面都接受的公平方案,尤其是不能引起戰爭。”
“英國愿意承擔責任,不能把這些復雜問題留給獨立之后的尼日利亞。”
艾倫威爾遜以英屬印度分治之后的慘案,為英國參加這一次決定西部非洲命運的會議做辯解,這種辯解得到了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認可,紛紛表示這是一次去殖民化的會議。和一八八四年的柏林會議在性質上迥然不同。
四國外交官眾口一詞,已經將本次會議定為后殖民時代的有序撤退辦法。
如果美國不硬要擠進來的話,這套說辭是足夠能應付過去的。
華盛頓會這一次的會議目的心有疑慮,最終施壓一定要參加這一次的會議,美其名曰美國愿意見證殖民時代的結束。
據巴黎方面解釋,法國曾經以美國參加這一次的會議,蘇聯可能也會要求參加,可能會增加蘇聯在非洲的影響力為反對理由,但美國不為所動,一定要旁聽這一次的會議,這幾個殖民國家到底要談什么。
不得不說,美國對盟友的不信任舉動,深深地傷害了自由世界內部的感情。
于是就在美國代表的見證下,在外面口口聲聲的去殖民化會議,從剛開始就陷入到了吐沫橫飛的狀態當中,四國互不相讓,唇槍舌戰,圍繞著幾內亞灣的石油資源展開了較量
西班牙的赤道幾內亞面積最小,而且西班牙已經到了丟無可丟的地步,因此態度最為強硬,葡萄牙也站在西班牙一邊,共同應對在西部非洲實力最強的法國。
事實證明美國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對外宣稱的去殖民化會議,和柏林會議沒什么不同。
華盛頓擔心幾個殖民國家搞鬼,幾個國家還真就是搞鬼,連美國人在場都不掩飾。
艾倫威爾遜倒是沒有多說,只是秉承著中立原則,誰有道理就支持誰,“大家都知道,尼日利亞自治領已經進入獨立階段,英國參加這一次的會議,只為了一個公平的結果。關于幾內亞灣的劃界問題,主要是傾聽大家的想法。”
艾倫威爾遜說的好聽,但心里已經帶入勞合喬治的角色,老子在非洲隨便畫條線,就能改變一個非洲國家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