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整個法國都在呼喚這個英雄出現。”巴黎的英國大使館,艾倫威爾遜帶著揶揄之色,和同事們開著玩笑。
就在五分鐘之前,從北約總部發來的電報當中,北約秘書長伊斯梅爵士透漏了,在和美國的經過溝通之后,美國方面傾向于戴高樂。
天知道美國人說出這話的時候,是多么不情愿,但一想到云集了自由主義者、殖民主義者甚至君主制支持者的大雜燴,對陣以法共為代表的反戰勢力。華盛頓也確實無法從大雜燴當中尋找靠譜的人選。
如果現在距離二戰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那所有黨派都差不多,法共也不值得擔心。但恰恰不是,二戰法共的領導人還都活著呢,法共的支持者可是經過戰爭洗禮的。
一般的黨派在爭斗上肯定不是法共的對手,這段時間巴黎幾乎在癱瘓當中,輿論上更是有內戰邊緣的架勢,不選讓法方支持的戴高樂,選誰
最為能打的軍方已經選擇了戴高樂,所留給華盛頓的選擇也不多,綜合考慮之下選擇戴高樂幾乎是必然的選擇,不然選擇法共的領導人多列士
越是混亂的時刻,大眾過的不好,法共的那套階級思維傳播的更快。
要是幾十年后,有眾多辦法把危險思想化解下去,可現在,距離世界大戰終究是太近了。當年跟著法共作戰的人還沒老的不能動。
“戴高樂確實是可行之選,華盛頓做出這種判斷,應該是考慮了很久。”艾福爾已經在北約工作多年,深知美國對戴高樂和法國是什么看法。
總的來說就是有些瞧不起,加上認為戴高樂不是一個聽話的人,沒什么實力還亂跳。
艾倫威爾遜知道艾福爾說的是什么,“二戰兩百多萬法軍,被曼施坦因瞬殺,確實是讓法國幾個世紀以來的威望,遭到了巨大的打擊。”
法國在二戰時的表現讓美國人大跌眼鏡。德軍向法國發起猛攻。美國人相信法國能頂住德軍的進攻,因為法國的陸軍是被認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結果,德軍輕易撕開了法軍的防線,將恨不得飛到比利時前線的的法國主力分割包圍。
雖然是幾百萬大軍的鏖戰,但德法兩國卻把戰爭打成了輪盤賭,一顆子彈就結束了。
雖然在一個月的時間當中,法軍把交換比打成了一比一,但終究是兩百多萬法軍處在包圍圈,法國投降之后,美國認為法國是一個懦夫。
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就認為法國不再值得尊重,現在的北約當中,法國的待遇和比利時、荷蘭處在一個等級,北約是美英兩國領導的軍事同盟。
從北約內部法國處在的位置,就知道哪怕在戰后戴高樂多方努力,在英國的幫助下擠進了聯合國常務理事國,美國人也只是部分尊重,沒把法國當成是一個真正的強力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