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選擇很簡單,戴高樂雖然是刺頭,但總比法國變成蘇聯好,對不對”艾倫威爾遜對著同事們哈哈大笑。
英國首都倫敦,唐寧街十號首相官邸,內閣秘書諾曼布魯克正在艾德禮首相面前,實踐著四階戰術的靈活運用,“哈羅德大臣,按照原定計劃出訪埃及,如果能夠和法魯克一世談妥航母的出售,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外交勝利,白廳認為,扶持埃及海軍,用以在非洲東海岸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維持影響力,作為潛在的離岸平衡絕佳地點,可以幫助埃及王室提升民族自信心。”
“海軍是我們專業的領域,埃及在這上面加大投入,對英國的威脅微乎其微。我們可以將埃及海軍在一天之內送進海底,但是埃及卻可以幫助英國,淡化英屬非洲的殖民色彩。”
“我本來想要哈羅德去巴黎一趟,表達英國對法國局勢的關心。”艾德禮首相陷入了猶豫當中,比起前些年,這位戰后領導英國走出泥潭的首相,精力確實明顯不濟了。
“外交大臣親自去巴黎,還是過于目標明顯,艾倫正在巴黎關注情況,伊斯梅爵士也在,兩人都有深厚的經驗,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引人注意。大臣的去向還是太容易被關心了。尤其在這個時候,我們雖然沒有證據,但是法共這一次鬧得很大,說不定就有蘇聯的私下動作。”
諾曼布魯克解釋著英國外交大臣的尊貴身份,在當前這個時間去巴黎并不合適,美國國務卿也沒去巴黎,這種可能會對民調造成波動的舉動,還是應該盡量避免。
“蘇伊士運河的安全確實對英國極其重要,我們以懷柔手段對待埃及,確實也是很重要。”艾德禮最終被諾曼布魯克說服,“就讓哈羅德去開羅,表達英國對埃及的重視和認可,海軍部希望把航母賣到埃及,以及桑尼巴爾蘇丹國基地的共同使用,這些都可以談。”
“首相,你真是無比睿智。”諾曼布魯克感嘆道,“雖然有些恭維,但你能夠執政這么長時間,英國公民的愛戴自然有其道理。”
在阿爾及利亞法軍將領到達巴黎之后,軍方表態支持戴高樂終結混亂的呼吁,迅速在法國產生強烈的反響,其實戴高樂的支持者還是很多的,不少法國人知道,之前戴高樂是無法在議會制下,和眾多實力強大的黨派爭斗。
在這個混亂的時刻,無數戴高樂的支持者用各地涌入巴黎,希望戴高樂出來收拾殘局。
而此時的戴高樂,正在接受英美兩國對法國表達的關切,被內閣秘書點名混資歷的艾倫威爾遜,出于行走的英美特殊關系考慮,實際上他知道以戴高樂的性格,英美兩國此時表達關切,只會激發戴高樂要獨立自主的決心。
這種拉仇恨的場合,還是讓美國人表演比較好,他真想告訴戴高樂,北約已經制定了鎮壓法共的計劃,讓戴高樂更加堅決一點。
戴高樂對北約高層,表示知道了自由世界對當前法國局勢的關心,以及對他本人的支持。旋即就離開了北約總部。
“艾倫,今天這么安靜,不像是你的工作態度啊。”伊斯梅爵士很是奇怪,雖然這個新任外交部常務次長和他的接觸的不多,但他至少知道,這個年輕人平時沒這么沉默。
“我覺得,出于英美特殊關系的考慮,還是把這個出風頭的機會留給美國人。”艾倫威爾遜一副我已經成長了的口吻回答道。
他這種平庸之輩。目前還沒準備摻和到高端局當中,還是對第三世界重拳出擊更加適合他,不太適合在戴高樂這種人面前,大放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