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斷倒是不礙事,反正一路上他都是躺在馬車里,又不用他走路。
但是薛程身上磕的青紫一片,最嚴重的就是先著地的右臉,腫的像個豬頭,疼得不行,別人來抬他,他嘟嘟囔囔個不停,若是以此尊容歸家,那他會成為今年薛家的笑話
薛程打算留在梁城養養傷,常言道傷筋動骨一百天,斷骨之傷肯定要養到明年去,薛程哪兒能停留那么久,思來想去,他打算留在梁城等妻子,順帶把臉上的青紫養好。
省的回去被父親看到,又被罵。
薛程決定留下,此刻的他并不知道,這件事會成為他余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
沈羅玨是皇帝,她決心要辦的事情,只要能吩咐下去,就一定會以最快的大莊速度完成,比如她想要的活字印刷與改良造紙術,很快就有了成效。
沈羅玨有活字印刷的原理,彈幕上抄來的步驟堪稱手把手教學,只要是認字的人,就不可能看不懂學不會。
就是改良造紙術,至少需要百天以上,才能看到第一批紙,而且在冬季,造紙用的材料也不好收集,多半是要到年后才能正式開始動工了。
因為卡在了造紙術上,所以沈羅玨的民報第一刊肯定不能傳遍天下了,她最多是自費花錢,在京城以及京城周邊送去幾份,當是讓百姓們提前“嘗嘗鮮”。
因為是“嘗鮮價”,所以價格定得很低,一份民報只要十文便可。
這份報紙,在臘月五號發售,經由驛站的小吏,傳遍京城與京城附近地區。
相比民報的造價,它的售價定的非常低,要知道時下最便宜的啟蒙書籍,一本幾百個字,就要一二兩銀子。
一份民報是六大張,一張是后世四開紙大小,只印刷一面,買回去可以在另一面作為正常練字的紙使用。
上面墨跡清楚的印刷大片文字,分為三個板塊,雜聞、農事與政事,政事占比少,主要是說了下近期政府的一些動作對民間的影響,沈羅玨提到了修路的事,算是宣傳一波,讓人們能更清楚的認識到修路的好處。
農事則是一些種地的小技巧,她主要宣傳了一下高產水稻,紅薯就算了,紅薯還是要小心些種。
雜聞占最多篇幅,就兩個故事,前一個故事是民間小故事,用以寓教于樂,短小精悍有思想。
而第二個故事,則是記錄了一些大家族里紈绔子弟的行徑,第一版民報中,沈羅玨讓薛程上報了。
她非常貼心的給薛程用了個別稱,叫他五長史。雖然整個京城,庶子出身,排行老五,官位還是長史的中年人,就薛程一個。
比起后代的報紙,第一版民報顯然非常簡陋,因為印刷條件不足,沒辦法印出像后世那樣的蠅頭小字,而且它還不能保證一天一張,在新的紙做出來之前,沈羅玨最多承擔一個月出一張的開銷。
但是它的意義非凡。
它上面第一次出現了標點符號的使用,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能讓民眾看到更遼闊世界的途徑。
價格的昂貴讓普通人根本買不起,先購買民報的,是京城附近的茶樓酒館。